這三位皇帝不僅弒兄殺弟,還有很多共同點,為何結局卻差別很大
秦二世胡亥、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都是歷史上著名的皇帝。巧的是,這三位皇帝都曾弒兄殺弟,而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很多共同點,比如什麼呢?
其一,都不是長子。楊廣和李世民都是老二,胡亥更是秦始皇第十八子。
其二,都不是本朝第一個太子。楊廣是在哥哥楊勇被廢后,才當的太子,當了近四年時間;李世民是在發動政變後,才取代哥哥李建成成為太子,用了兩個月時間過渡,便讓父親李淵禪位了;而秦始皇沒有立過太子,就算要立,也會是胡亥的哥哥扶蘇。
其三,都不是父親屬意的第一人選。秦始皇看中的是長子扶蘇,楊堅看中的是長子楊勇,李淵看中的是長子李建成。看來這幾位老爹,都比較屬意自己的長子。
其四,都是通過政變坐上皇位。秦始皇死後,胡亥發動了“沙丘政變”;楊廣的手段比較緩和,他先將哥哥楊勇擠下去,等到父親楊堅重病時,才以政變的手段奪得皇位;李世民就不用説了,“玄武門之變”眾所周知。
其五,都曾弒兄殺弟。胡亥為了爭奪皇位,先是派人去逼迫哥哥扶蘇自殺,即位後,又先後處死十二個兄弟,碾死六個兄弟和十個姐妹,刑場慘不忍睹。楊廣即位後,先是逼兄長楊勇自盡,後又殺死幼弟漢王楊諒和眾多的親侄兒。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親手射殺大哥李建成,麾下大將尉遲恭又射死其弟李元吉,李世民也殺了自己的侄兒們。
其六,都是本朝第二任皇帝。胡亥是秦朝第二任皇帝很明顯,因為他就叫秦二世,秦朝滅亡,胡亥的“功勞”是最大的。楊廣是隋朝第二任皇帝,隋朝也從他這裏開始衰敗,甚至滅亡,後世對他的功過評價有很大爭議。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不過他卻開創了“貞觀之治”,成為“千古明君”。
這三位皇帝有如此多的共同點,為何結局卻差別很大呢?三人所謂的“共同點”,都是在他們即位之前,或者是即位初期。而造成最後結局的,是他們之後的“走向”,也就是具體怎樣當皇帝。有趣的是,這充滿共同點的三人,卻完全屬於三種不同的類型。
胡亥在丞相李斯、宦官趙高的幫助下奪得皇位,當如願以償的時候,他對趙高説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
“夫人生居世間也,譬猶騁六驥過決隙也。吾既已臨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窮心志之所樂,以安宗廟而樂萬姓,長有天下,終吾年壽,其道可乎?”
説白了,胡亥根本沒有想過,要怎麼做好這個皇帝,或者怎麼讓國家強大起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他認為當上了皇帝,就要享受擁有的一切,於是他不上班:
“乃不坐朝廷見大臣,居禁中。”貪圖美色:“二世方燕樂,婦女居前。”甚至將殺人當作遊戲:“日遊弋獵,有行人入上林中,二世自射殺之。”
一國之君只顧着享樂,而在朝中極具話語權的趙高和李斯,也只顧着相互傾軋。在這種情況下,秦朝不滅亡才怪。
楊廣和胡亥不同,雖然後世有很多貶低、責罵他的聲音,但楊廣本身,還是很想當好這個皇帝的。不過他認為自己是皇帝,所以什麼事自己決定就行了,他認為行就一定行。在這種“霸道總裁式”的思想下,楊廣在位期間,至少做出三件動輒調動百萬人的大事。
第一件:營建東都洛陽。當時楊廣登邙山,就眼前所見説道:
“此非龍門邪?自古何因不建都於此?”
之後便下令在這裏建都。為了儘快完工,每月役使民工約兩百萬人,最終僅僅花了十個月就建成了。
第二件:修建大運河。在營建東都洛陽的同時,楊廣徵發幾百萬人挖通濟渠,連接黃河淮河。緊接着動用十萬民工疏通古邗溝,連接淮河長江。之後用河北民工百萬餘,挖永濟渠,通涿郡(北京)。最後疏通江南河,直抵餘杭(杭州)。整個工程耗時六年,共計動用五百餘萬民工。
第三件:三徵高句麗。正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可楊廣不要將領覺得,他要他覺得,所以下令將領在做任何決定時,都必須先向他彙報,這一來一去就耽誤了不少時間。這三次征戰,次次出動上百萬人,徵調財物無數,導致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大量土地荒蕪,從而引發隋末大規模農民起義。
在楊廣“霸道總裁式”的管理下,農民起義逐漸遍及全國,隋王朝岌岌可危,最終也逃脱不了滅亡的結局。
李世民最大的優勢,就是他有前車之鑑,隋煬帝楊廣的教訓離他也很近。他認真吸取胡亥和楊廣的教訓後,揣着一份“心懷恐懼”的情緒,開始了他的“合理作為”。
《隋書》是魏徵主編的,而下令修隋史的,正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以他對楊廣的所作所為,都有自己的一番看法。他認為楊廣:
“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頻出朔方,三駕遼左,旌旗萬里,徵税百端,猾吏侵漁,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條以擾之,嚴刑峻法以臨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內騷然,無聊生矣。”
楊廣想當好皇帝,所以他就折騰,結果把江山折騰沒了。李世民吸取教訓,就不敢再折騰,只能以“靜”為主。所以他偃武修文、戒奢從簡、輕徭薄賦、恢復經濟等等,這才開創了“貞觀之治”,也成為了三位皇帝中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