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經濟環境和疫情的影響,今年創新高的874萬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高校作為連接學生和就業市場的重要一環,在解決“最難畢業季”上要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第一,要做好對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的瞭解和服務工作。高校的就業服務部門要持續追蹤畢業生就業情況,要充分調動班主任、輔導員和任課教師的作用,對於面臨就業困難和由此導致心理壓力較大的同學,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和引導,幫助建立積極就業觀。
第二,可適當調整學制安排。在就業過程中,應屆畢業生身份與落户指標等福利待遇密切掛鈎。教育管理部門應當出台相關政策,適當延長其應屆畢業生的身份,讓學生擺脱後顧之憂。
第三,學校可以自行開發一些研究輔助性工作崗位。近期,教育部門出台了有關鼓勵高校教師以科研項目為依託,短期聘用應屆畢業生參與科研項目的意見。這既發揮學生專業優勢,也可使其獲得一定的收入來源,不失為當前特殊時期的一種有效方式。
第四,高校可以進行一些有組織的就業。在當前就業形勢下,學生自行找工作面臨較大困難。學校就業部門可以主動出面與此前有合作或大量招聘本校學生的企業進行接洽,以整建制就業實習等方式,幫助學生度過緩衝期。
第五,對學校的就業考核指標應當適當延長週期。如果以年度為考核週期,則有可能導致學校的“數據造假”行為,因此有必要延長就業指標的評價週期到兩年或者三年,從而鼓勵學校出台更具有延續性的就業支持政策。
當然,今年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既有疫情影響的特殊背景,也有長期以來勞動力市場供求結構性矛盾。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也需要高校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將畢業生就業質量作為衡量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指標。從宏觀上看,要進一步調整教育佈局,更加重視職業技能教育。高校的專業設置上要兼顧研究性和實用性,形成層次性和差別性。最後,要將就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生涯規劃貫穿高校培養體系的全過程。(作者李錦是教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