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歷史上真實的宋江殺人越貨,三個月被滅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經典

其實,我認為中國傳統四大名著裏面,最接近生活的還是要説《水滸傳》。在這本書中,不僅刻畫了許多底層人物形象極為接地氣,也寫出來官場的腐敗以及勾心鬥角。而許多梁山好漢好勇鬥狠的性格,其實在我們現實社會很常見。只是書中稱他們為好漢,我們現在稱之為二桿子或者垃圾人。
在古代,好漢原本就並非褒義詞。所謂好漢護三村,其實並沒有説不魚肉相鄰。李逵被稱為好漢,可是現實中卻是個牢頭惡霸。李逵不僅好賭成性,並且欺壓良善,屬於哪種看誰不順眼就揍誰的人。阮氏兄弟也是如此,説是貧苦漁民,其實在石碣村是有名的惡霸,一般二般沒人敢招惹。張順和李俊就更不必説了,那可是江州碼頭上的團伙頭。孫二孃的黑店殺人越貨,其實從來不問好人壞人。施恩也是個當地欺壓良善的主,只不過沒能幹的過蔣門神,這才請了武松這個打手。王英就更不必説了,原本趕馬車,後來見色起意殺了客户,這才落草為寇。
正是這些人組成了梁山,並且被後世文人美化或者醜化。在清朝,有個文人叫作俞萬春就曾經根據《水滸傳》的故事進行了一次大顛覆,在他創作的《蕩寇志》裏面,梁山好漢表現的一個比一個窩囊,死的也是一個比一個慫包。
當然,我們今天需要説的不是這個話題,以後我自然會專門為大家寫《蕩寇志》的內容。
在施耐庵版本的《水滸傳》裏面,可以説把這些原本殺人犯、搶劫犯進行了美化,歌頌了他們英勇抗爭的革命事蹟。其實在施耐庵寫出這本書的時候,作為大明皇帝的朱元璋是極為反對的。至於是否真的如此,那就不得而知了。
《水滸傳》最令人扼腕嘆息的結局,就是宋江説服了眾人,接受朝廷的招安。但是招安之後,卻被朝廷利用,北擊大遼,南平方臘,最終一百單八將死的死、傷的傷、出家的出家、流亡的流亡,原本興旺的梁山曲終人散。
許多讀者會憤憤不平地説,換做我會怎麼怎麼?
這樣的心情很理解,只是就是換做使我們在樑上主事,同樣也會選擇招安的路,因為接受招安是梁山唯一的出路。至於説對抗朝廷,可以説機會渺茫得很。
宋江這個人物是真實存在的,但是他的起義並沒有108人那麼多,同樣是聚集在梁山泊,但是隻有36人。宋江這批人其實談不上起義這一説,頂多算是民變之類的,因為他們原本就沒有清晰的目標,所謂的打來打去也無非是殺人越貨的勾當。方臘才算是真正的起義,因為他帶有一定的目的性。當時的宋江一夥人確實山東河南所向披靡一陣子,但最終確實是被剿滅了。在剿滅過程中,還有個小插曲,宋江投降了一次,最後一看不合適,就又反了。最後,再次被抓的時候,朝廷的命官張叔夜看他來回反覆,乾脆直接砍了。
有關於宋江的史料記載是這樣的。
“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盜賊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詔討之。”“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 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滷獲。於是慕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將,江乃降。”
其中一句“官軍莫敢嬰其鋒”這句話,並非是宋江一夥戰鬥能力多強,而是因為這夥人來回流竄作案,連個正式的根據地都沒有,更別説《水滸傳》裏面的規模了。説白了就是一夥土匪,平常下山殺人越貨,一看官兵來了,就依託着泰沂山脈跑到深山老林裏面。宋江被抓後投降了,但是宋軍平定方臘的時候,宋江不知道哪裏不舒坦,再次放着好好的官不當,又犯了老毛病造反了。宋江一夥人殺人越貨,作案手法極其殘忍,於是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北宋有個叫做李若水的官吏,曾經寫過一首詩,裏面就有描繪宋江一夥人殘暴的內容: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黲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詩的內容你自己可以去解讀一下,重點是“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而最終這三十六個人接到了招安聖旨,成了官員。你仔細品味一下這首詩?
真實歷史上的宋江起義,在宋朝名將張叔夜面前,其實微不足道,僅僅三個月就將其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