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部就在北理工旁邊,有些事我們沒法跟你説得那麼透。”“湖南農業大學農業碩士專業課我們是90%以上的通過率,會提前給答案。”最近,央視起底了天價考研“保過班”亂象。隨着2022年考研分數線的公佈,不少教培機構開設了所謂“複試保過班”,宣稱有“內部資源”,可以保證通過複試,價格普遍在上萬元左右,最貴的甚至要花上近10萬元。
考研複試是決定考生能否“上岸”的臨門一腳,沒有誰會掉以輕心。此時,教培機構標榜“與高校定向合作”“有內部資源”等,本質上就是通過販賣焦慮收“智商税”。這些機構將公開透明的招錄程序神秘化,進而騙取考生信任。一些考生看到“報班被錄取,不報班被刷下”的宣傳案例後,很容易被“保過”的説辭忽悠,乖乖掏錢。
其實,正如不少媒體此前曝光的,所謂“獨家資源”不過是宣傳噱頭,很多教培機構只是在博概率,先通過前期諮詢篩選初試分數較高的考生,然後收取天價“保過”費用。即便最終給沒考上的人全額退款,也是穩賺不賠。就像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劉濤教授分析的,保過的費用可能是正常費用的6倍,六名學生中“只要一人考上,考研機構的錢就基本賺夠了。”
所謂的“保過”,並不能真正保證考生“上岸”,而是百般算計的文字遊戲。《營利性民辦培訓機構的監督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培訓機構應當按照招生簡章或廣告的承諾,開設培訓課程,保證培訓質量,不得進行虛假宣傳,欺騙或誤導學員及其家長。以“有門路”“定向合作”等理由誘騙學生支付高昂費用,本身就是一種虛假宣傳,應予嚴肅處理。
值得警惕的是,這些年,所謂“保過班”層出不窮,甚至有成為培訓機構“常規操作”的趨勢。究其原因,還是違法違規成本低,潛在收益高。監管部門只有嚴厲打擊這類行為,才能以儆效尤,防止更多學生被“割韭菜”。要想精準鎖定這類操作,一是可以從宣傳物料入手,禁止出現“保過”“內部資源”等不負責任的字眼,逐步建立黑名單制度,讓培訓機構不敢隨意忽悠;二也要暢通學生的維權、諮詢機制,使違法行為能被及時發現、叫停,切實保障學生權益。
面對考研複試,學生有所忐忑、心存焦慮,是可以理解的。一些培訓機構之所以能“忽悠”成功,也是在有意利用考生的特殊心態。對此,高校在及時闢謠的同時,可以通過在官網公佈複試常見問題解答、設立電話熱線等方式,積極回應考生關切。加強對招考各個環節的信息公開,也可以打消考生的疑慮,避免培訓機構利用信息不對稱“做文章”。
目前市場中很多機構提供的複試培訓課程,都是給學生灌輸程式化、模板化的內容。正如很多專家提醒的,考研複試並不是“走過場”。如果複試過程過於僵化、套路化,既不利於選拔真正優秀的學術人才,也容易讓培訓機構“鑽空子”,不利於招考公平。針對這一問題,不少高校已經作出了有益嘗試,比如對考生提出具有辨識度的個性化問題,加強對考生既往學業、科研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全面考察等。類似考察方式,能夠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寄望於向培訓機構尋求“標準答案”,絕非考研正道。
能否有力整治考研培訓亂象,關乎人們對教育公平的信心。對於打着“保過”旗號招搖撞騙的培訓機構,決不能輕易放過。如此,才能不辜負每一位寒窗苦讀的考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