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芝:給歌聲插上信念的翅膀

壬寅新春,陣陣明亮的歌聲和笑聲就開始在邢台市王俊芝老師的聲樂工作室裏飄蕩,五名學生手捧中央音樂學院頒發的一金、三銀、一銅的證書和獎章,笑靨如花,笑聲似鈴。這是他們在央音組織的全國大型聲樂賽事中取得的佳績。王俊芝老師深有感觸地説,作為一名聲樂工作者,她用歌聲傳遞心中的温度,聲樂藝術輝映時代,站在新時代回望,多少歌曲與時代同行,迴盪着時代的強音,這是她人生的幸運和追求。

王俊芝:給歌聲插上信念的翅膀

歌聲是心聲的飛揚,心聲凝聚着信念的力量。

走進王老師的“俊美之聲”工作室,鋼琴聲飄蕩,貝多芬、莫扎特、聶耳等音樂大師的畫像傳遞出着一種肅穆的神聖感。“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每一首聲樂作品的完美表達,都離不開內心的温度與作品的完美結合。

王俊芝:給歌聲插上信念的翅膀

學生在學習傳統聲樂作品《沂蒙山小調》,王俊芝老師通過影像資料展現抗大文工團員李琳和阮若珊創作的《反對黃沙會》,激發學生對家鄉展開美麗聯想。山水的背景顯現出來,歷史的原貌有了依據。

學生在進行《紅船向未來》的表達時,王俊芝老師和學生一起看了電視劇《覺醒時代》,切身體會到紅船滿載的初心,紅船歷經風雨的堅定,紅船是我們不迷失方向的保證和座標。

王俊芝:給歌聲插上信念的翅膀

一遍又一遍地練習,歌聲裏,紅船的形象漸漸清晰,壯美,一種堅定的力量從歌聲中飛揚出來……

歌聲是信念之聲,信念是前行的永恆支撐。

信仰、信念是王俊芝老師一直念念難忘的字眼,也是她一路前行的巨大動力。出生在60年代的王俊芝,自幼便被紅色歌曲的動聽旋律所打動,哪裏有演出、哪裏就有她的身影。到了中學,她能演唱的歌曲就有數十首之多,成為同學們驚羨的“小歌唱家”。

王俊芝:給歌聲插上信念的翅膀

1988年,王俊芝決心衝擊她心中的音樂夢想,報考了河北省藝術學校,為了補樂理、練視唱,她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時間,每天練琴超過8個小時。在河北省藝術學校錄取考試中,她一舉奪魁。在校期間,她的琴房成為全校最後熄滅的一盞燈。

她的勤奮,感動她的老師,到畢業時,她的鋼琴演奏逆襲、成為班級的翹楚。畢業至今的30多年,她和母校的老師學習交流一直沒有中斷。

王俊芝:給歌聲插上信念的翅膀

九十年代初,王俊芝一直活躍在河北的聲樂舞台,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1992年,破格調入河北興泰發電公司從事工會宣傳工作。哪裏有需要,哪裏就有她放歌的身影,把歌聲送給一線的工人,把演出建在農村的田間地頭,她累計演出超過三千餘場,成為邢台電視台春晚壓軸的美聲、最美的風景。

2001年夏初,在一次演出的間隙,她忽然感到發聲困難,想了很多克服的辦法,都無濟於事,到北京診治,權威的同仁醫院喉科專家診斷為雙側聲帶麻痹,對於一個聲樂演員來説,失聲意味着藝術生命的終結。

王俊芝:給歌聲插上信念的翅膀

對聲樂藝術的摯愛,是難以割捨的。幾經周折,王俊芝老師得知咽音練聲是恢復發音能力的 一種有效方法,在幾番痛苦的思慮後,她敲響了中央音樂學院著名聲樂教師韓素音老師的大門。從邢台到北京,接受韓素音教師的聲樂康復指導訓練,從2002年之夏,一直延續至今。

科學嚴謹的發聲訓練,很快康復了她的發音機能,也給她洞開了一扇瞭解聲樂藝術瑰麗風景的大門,韓素音老師留學聲樂之都西班牙,從美聲的發源、腔體的轉換到音樂風格的形成,給了王俊芝的聲樂技能迅速提高、脱胎換骨的轉換。

王俊芝:給歌聲插上信念的翅膀

什麼是音樂的力量?歌聲裏迴盪着時代的答案。

從“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到“聲震林木、響遏行雲”,“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是聲樂教育不變的核心,同樣也是甘苦與共的不輟探索,這條道路,給了她嚮往,給了她動力,也給了她收穫的欣喜。

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是基礎音樂教育的需要,可以更好服務於中國百姓。她從中國經典聲樂理論中探索精華,從餘音繞樑的韓娥到響遏行雲的薛潭,從五方元音的吐字理論到中國戲曲的點面結合,找到練聲吐字的最佳方法。

什麼是音樂的力量?王俊芝老師説,音樂的力量也許就是時代的力量;唱響《黃河大合唱》,我們趕走了日寇。聽着《義勇軍進行曲》,我們站起來,強起來!音樂為時代代言,歌者為信念發聲!這也許就是音樂穿越時代、走向民眾的磅礴力量!

王俊芝老師的工作室裏又響起來動聽的歌聲,充溢着時代的感召,充溢着內心的力量。

(燕都融媒體記者盧玉輝 通訊員車詠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1 字。

轉載請註明: 王俊芝:給歌聲插上信念的翅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