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月28日,蘇聯人的大規模反攻“勢如破竹”,面對來勢洶洶的蘇軍“鋼鐵洪流”,德軍佔據下的“切爾卡瑟突出部”,雖然只是面積約一萬平方公里的區域,但它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猶如德軍在蘇軍烏克蘭第一,二方面軍中間打入的一個楔子。
而蘇軍為了取得向南布格河進軍的先機,他們已經決心拔除這個“心腹大患”。按理説,德軍當時已經無力阻擋蘇軍的定點進攻,他們應該主動放棄這個突出部,畢竟對於已經全面處於防禦狀態的德軍來説,拉平防線才更有利。
但是,希特勒卻下了一道死命令:死守“切爾卡瑟突出部”。因為這個“戰爭瘋子”還幻想着未來能以這個突出部為跳板,再次反擊蘇聯。由於希特勒的固執己見,曼斯坦因也是無可奈何,他只能下令德軍死守“切爾卡瑟突出部”,結果卻迎來了一場最悲壯的“慘敗”。
蘇軍將“切爾卡瑟”成功合圍,希特勒急令援軍馳援,卻紛紛鎩羽而歸。
時值烏克蘭冬春之交,雨雪不斷,泥濘道路根本不適合軍隊大規模集羣作戰。切爾卡瑟的德軍也認為蘇軍在天氣解凍之前,他們並不會發動攻擊。但蘇聯人卻給了德國人一個“意外”,蘇軍故意選擇在這個最糟糕的時節行動:因為敵人最鬆懈的時候,才是突襲效果最大的保證。
於是,以近衞第5坦克集團軍為首的蘇軍精鋭部隊,很快神不知鬼不覺,迅速完成了“切爾卡瑟突出部”的合圍。“切爾卡瑟口袋”內一共有德軍近6萬人,他們已經被兩倍於己的蘇軍圍了個水泄不通。切爾卡瑟德軍的指揮官是施特莫爾曼將軍,“維京師”是包圍圈內唯一的裝甲師。
“切爾卡瑟突出部”被圍的消息傳到希特勒那裏,希特勒不僅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決策,而是繼續嚴令切爾卡瑟的德軍固守,並命令曼施坦因組織精鋭裝甲部隊前去解圍。曼施坦因把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了第三裝甲軍團的第一,十六,十七裝甲師,還有黨衞軍的“希特勒警衞旗隊”裝甲師。
曼施坦因起初的戰略方針並不僅是解圍,而是要尋機重創蘇軍的“鋒芒”,盡最大可能去消滅蘇軍前線的有生力量。為了解救被困的切爾卡瑟德軍,從2月10日開始,德軍的各支援軍也是異常賣力。
但是,前線的情況比德國人預料的還要更糟!各路援軍均被優勢兵力的蘇軍所阻擊,雖然德國援軍們連續突擊,卻不能前進一步,他們不僅沒能靠近切爾卡瑟,甚至差點連自己也搭進去了。
例如“希特勒警衞旗隊”師,作為一支德國精鋭部隊,在突擊時已經流盡最後一滴血:打得僅剩下3輛坦克和4門突擊炮。為了避免解圍不成,反倒“全軍覆沒”的結局,最後各路援軍都被命令緊急後撤,回到後方休整。曼斯坦因高估了手中僅有的軍力,最終援軍紛紛鎩羽而歸
待援希望徹底破滅,施特莫爾曼將軍:兄弟們,我們包圍圈外見!
救援的最後一線希望“灰飛煙滅”了,“切爾卡瑟突出部”的德軍只能靠自己了。包圍圈內的施特莫爾曼將軍在2月15日時,接到了曼施坦因發來的電報:“救援部隊已耗盡,你部只能自行突圍。”短短一行字,卻幾乎是在判施特莫爾曼和他手下6萬人的“死刑”。
極為沮喪的施特莫爾曼將軍將電報默默放在一邊,他沉思了良久,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把這6萬人安全地撤回後方。可是時間已經很緊急了,最後他果斷決定把突圍時間定在:1944年2月16日晚23時。
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點突圍,首先是因為2月16日那天地面冰凍有利於行軍,其次是當天還有暴風雪,能見度僅10-20米,在深夜時德軍可以隱蔽突圍。
施特莫爾曼將軍是一個很謹慎的人,在下屬們看來,這位將軍也從來沒有絲毫架子,是一個“平易近人”的指揮官。而這位將軍也儘量將突圍計劃做到萬無一失,因為他不想丟下任何一個人,大家都能全身而退,如果必要的話,他寧願自己一人留下。
於是,施特莫爾曼把自己的部隊分成兩個梯隊,第一個梯隊由“維京”師,第72步兵師和B軍集羣組成,這些精鋭部隊擔任突圍先鋒,率先在蘇軍“鐵桶般”的包圍圈內打開一個缺口。而其他三個師則組成第二梯隊迅速跟進,同時第二梯隊也擔負着後衞重任。
在突圍當晚,“天公作美”按時下起了暴風雪,能見度和預料的一樣,可視距離只有10到20米左右。施特莫爾曼將軍指揮部隊準時開拔,為了此次突圍行動的隱蔽性,甚至連常規的炮火覆蓋都被取消。
施特莫爾曼將軍卻沒有跟隨先頭部隊一起行動,而是選擇和後衞部隊在一起。不過,令施特莫爾曼十分難受的是:他們突圍時不僅要丟棄了所有火炮輜重,還要忍痛放棄大約兩千多名重傷員。這些傷員和少數志願陪同他們的軍醫,一起靜靜等待蘇聯人的到來,他們前途未卜。
施特莫爾曼將軍在突圍行動正式開始後,他整了整自己的服帽,然後平靜地對大家説:“兄弟們,我和你們在一起,包圍圈外見!”
歷經血雨腥風,紀律性拯救了他們,四萬德軍成功逃生。
切爾卡瑟德軍突圍的方向是西南的雷祖卡,但蘇軍已經在這個方向佈置了五道封鎖線。雖然德軍突圍前儘量做到隱蔽行動,但雙方的交火還是很快就爆發了。在那個暴風雪之夜,蘇德雙方士兵掀起了腥風血雨,一方是為了活命,一方是為了全殲對手。
蘇軍發現突圍的德軍後,他們開始向德軍突圍方向傾泄大量炮火,面對絕對優勢兵力的蘇軍,突圍的德軍被迫向着南方偏離。擔任先鋒的德軍部隊在經過一系列廝殺後,已經幾乎找不到一支成建制的部隊了,黑暗中各個連隊的士兵全混雜在一起,他們只有一個信念:活着跑出包圍圈。
2月16日早上6點,突圍中的德軍終於到達了一片開闊地,有些人興奮不已,認為已經突出了蘇軍的主力防線了。但結果是他們高興得太早了,很快,蘇軍密集的T34坦克和騎兵從地平線上冒了出來。
在開闊地帶,德軍此時已經完全是待宰的“羔羊”。德軍車輛在攻擊中燃起熊熊烈火,在一片混亂中,蘇軍坦克直接衝進德軍人羣中。蘇軍坦克手儘量不開火射擊以免誤傷,他們只是肆意碾壓着已經混亂不堪的德國人。
而蘇軍騎兵跟在坦克後面,追逐着逃散的德軍士兵,揮動戰刀猛砍猛殺。眼看就要變成單方面的屠殺了,德軍卻已經不存在任何戰鬥編制,所有德國官兵只能依靠自己的主動性,他們臨時組成戰鬥小組,吃力地抵擋着蘇聯人的進攻。
2月17日中午時分,倖存的德軍官兵終於跑到了格尼洛伊季基奇河北岸。只要渡過這條寬30米的河,就是他們期盼已久的安全地帶了。但是河上沒有一座橋,蘇軍的炮火已經覆蓋到了河岸邊,落魄的德軍官兵只有一個選擇:游過去!
當時氣温極低,但為了能活着回家,德國士兵們已經顧不得那麼多了,他們爭先恐後地跳入河中,拼命向對岸游去。一般從軍事常識上來看,在“前有大河,後有追兵”的情況下,只要軍紀稍微差一點的部隊,是很容易迅速崩潰的。
但是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德國士兵雖然都在“倉皇而逃”,卻沒有自亂陣腳。他們雖是侵略者,不過求生的本能和紀律,卻讓他們爆發出驚人的潛力和組織力,這一點是值得客觀肯定的:德國士兵們帶着簡陋的救生工具,會游泳的幫助不會遊的,強壯的幫助體弱的,甚至傷員也都被強壯的士兵抬着遊過河。
許多德國軍官自發地維持岸邊的秩序,士兵們的紀律性最終挽救了他們。但也有很多人(大概幾百人)因體力不支,沉入了河底被淹死。傍晚時分,蘇軍最後一次封閉了包圍圈,但“切爾卡瑟突出部”被圍的6萬德軍,最後竟奇蹟般地有4萬人成功脱險。
施特莫爾曼將軍自己卻“留下”了,也贏得了對手的尊重。
此時,德軍高層終於可以感到些許安慰:這場戰役沒有變為第二個“斯大林格勒”!蘇軍後來打掃戰場時,沿着德軍突圍的路徑,到處都躺着德國人的屍體。在一塊戰況慘烈的高地上,蘇聯最終發現了德軍指揮官施特莫爾曼將軍, 他靜靜地躺在那裏,戰死時手裏還緊緊握着一支步槍,身上的制服也是血跡斑斑。
而在這位“自願斷後”的德國將軍屍體旁,橫七豎八躺着很多維京師後衞營的士兵屍體。這些士兵當時可能企圖以全部陣亡的代價,來保護自己的將軍能成功生還,但結果他們還是功虧一簣。望着眼前這個淒涼的場景,在場的蘇聯人都黙然許久。
最終,施特莫爾曼將軍也贏得了對手的尊重,蘇軍科涅夫大將下令以軍禮厚葬施特莫爾曼,蘇聯能給予敵方指揮官這種特殊禮遇,在蘇德戰爭中是極為罕見的。作為一名軍人,施特黙爾曼無疑是盡職的;但作為一名二戰德國軍人,他卻不幸成了希特勒手中的“犧牲品”。
《歷史雜談驛站》圖源網絡,侵刪!作者:二戰靚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