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作文“不説人話”,高考到底想選拔什麼人才

每年高考熱度最高的就是作文題了,畢竟這是我們社畜最後還能賣弄兩下的舞台。最近就有一篇作文,引發了全民關注,它就是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開篇第一段,它就貢獻了兩個生詞,和兩個很有逼格的外國人名。來來,咱先做一下注釋。這倆詞是啥意思?怎麼讀?
滿分作文“不説人話”,高考到底想選拔什麼人才
讓懷抱新華字典的我來給你科普科普:嚆矢(hāo shǐ),意思就是開端;振翮(zhèn hé),就是騰飛。
是不是趕腳自己像個文盲?扶好牆,後面還有更多生僻字詞,像什麼“玉墀(chí)”啊,“婞(xìng)直”啊,“肯綮(qìng)”啊,“孜孜矻矻(kū)”啊,説都説不完,有興趣的童鞋可以自行百度。
生詞按下不表,還有一堆不明覺厲的外國大佬,像海德格爾、卡爾維諾、麥金泰爾、尼采、維特根斯坦等等等等。他還提到了這些哲學家、文學家們的各種觀點,沒點知識底藴真是讀不懂。這哪是答題啊,你是在給閲卷老師出題吧!
老師們給出的“答案”出入也很大,第一個老師只打了39分,第二第三個都打了55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
於是網友們又吵翻了,一篇絕大多數人都看不懂的文章,到底該不該滿分?別急,我們先來看看今年浙江卷的考題,以及老師給滿分的原因。題目簡單來説就是,如何看待“個人理想”與“家庭、社會對你的預期”之間錯位的問題。
滿分作文“不説人話”,高考到底想選拔什麼人才
浙江省高考作文閲卷大組組長陳建新説,《生活在樹上》是他幾十年高考閲卷生涯中,極少能碰到的作文,“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説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
滿分作文“不説人話”,高考到底想選拔什麼人才
到底邏輯是否嚴謹,説理是否到位,咱也得先讀懂才行啊!所以文章曝光以後,網上就出現了一大波“翻譯官”,大家各顯身手做閲讀理解、總結作者的中心思想。
李夫人在藉助字典+百度+多次研讀之後,也終於捋清楚了,作者想説的是這麼一個道理:人啊,總是想要追求自由和夢想。雖然這可能和家庭、社會給我們的期待不一樣,但也不必覺得家庭和社會都是枷鎖,然後全盤否定過去、對抗社會。尼采都説了,你不能和過去完全脱節。所以,理想的生活方式是生活在樹上,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完美。
做完閲讀理解以後,你會覺得雖然作者沒説人話,但這確實是一篇切合主題的議論性散文。
我們專門聯繫了一位曾在上海某高中帶過畢業班的語文老師,她是這麼説的:“作為老師的話,這樣的作文肯定會給學生分析,指出他好在哪些地方,新在哪些地方,不同在哪些地方,可以從哪些地方去學習、借鑑。比如説第一,它扣合主題,契合作文的主題要求;第二,邏輯也是比較清晰的;第三,它顯示了學生很廣泛的閲讀面,尤其是對哲學類書籍的閲讀和積累。”
這篇文章如此大規模地使用平時積累的素材,正是網上的爭議所在:你這不是典型的賣弄技巧、堆砌辭藻嗎?
我們來看這一句:
滿分作文“不説人話”,高考到底想選拔什麼人才
你非要放兩個人進去做什麼呢?直接説“用不被禁錮的頭腦去體味大海與風帆,對無法言説之事保持沉默”也沒差啊。
用馬伯庸的話來説,這種操作“可以,但沒必要”。明明就是很簡單的道理,非要刻意複雜化,多説就可能多錯。就説這個維特根斯坦,他提出的“不可説”,是在哲學層面上把世界做一個劃分:只有事實是“可説”的;像宗教、倫理這些精神層面的事情,很難説清楚,是“不可説”,對不可説的,要保持沉默。但考生用來表達的意思卻是,啥也憋説了,就是幹。這很明顯跟維特根斯坦的原意完全不一樣。
另外,關於尼采的“駱駝、獅子和孩子”,以及麥金泰爾的“共同體的故事”,也有許多哲學愛好者指出用得並不準確,這裏就不展開了。總之,這位考生更像是背誦了很多名人名言,然後按照字面意思把它們用到了文章裏,有望文生義、掉書袋的嫌疑。 但是別忘了,這終究是一篇高考作文,有網友説看不懂,可人家本來也不是給網友看的啊,是給閲卷老師看的。
從最後滿分的結果來看,閲卷老師看懂了,那它的目的就達到了。這時候又有人説了,考生功利心太重,是在炫技,用生僻字“PUA”閲卷老師。拜託,高考本來就是一件有功利心的事啊!誰不想考高分?如果運用生僻字和典故就可以“鶴立雞羣”,你不想幹?
諸位難道忘記當年那些老熟人了?我們寫過的作文裏,人均魯迅列寧高爾基,屈原史遷文天祥,歌德雨果莎士比亞,四大名著諸子百家,一篇文章寫下來,沒有雙引號都不好意思結尾。誰還沒有過“為賦新詞強説愁”的日子?
能用“濫觴”絕不用“起源”,能用“旖旎”絕不用“美麗”,能用“裨益”絕不用“好處”,看到一個新穎的例子就巴不得馬上寫進文章。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因為,閲卷老師真的會在人羣中多看你一眼!2014年,一位來自上海的高考閲卷老師就透露,他們每人每天要判180到200篇作文,2-3分鐘就要保證看完一篇。這已經算好的了,浙江還有位老師表示,閲卷組每天要評600篇作文,劃下來一個小時70多篇,一篇只有不到1分鐘。後來湖南又有位老師説,我平均40秒就得改一篇作文,最短的只有10幾秒。?
所以,老師難免會審美疲勞、思維鈍化。他們有幾個慣常的小竅門,比如看標題首尾有沒有畫龍點睛,遣詞用句夠不夠華麗豐富,甚至字跡是不是工整好看。找立意、感情、思想怪累的,就隨緣了。
雖然雙評制度已經儘可能讓最終分數合理化,但老師在快節奏、高壓力的閲卷環境中產生的審美“套路”,卻沒有消失,“顏值高”乍一看就是比“心靈美”值錢。所以,老師平時就喜歡對學生耳提面命:議論文不要用爛大街的例子,多讀書多看報,不要暴露自己閲讀面窄,適當引用、拔高,文章才能脱穎而出。
其實這一點,英文考試也是一樣的,都在追求形式的“高級”。就説雅思吧,官網的高分建議裏,用“不常見詞彙”和“複雜句式”就是原話,如果你照做了,玩轉同義詞替換,分數就上去了。
滿分作文“不説人話”,高考到底想選拔什麼人才
下面進入免費雅思寫作小課堂,車你不要寫car,換成vehicle或automobile,老師你不要寫teacher,換成coach、tutor、instructor,數據增長,increase、rise、climb可就太low了,如果是猛增,一個surge到位,要是更猛,exponential growth嘛,青少年犯罪teenager’s crime換成juvenile delinquency,有內味了。
滿分作文“不説人話”,高考到底想選拔什麼人才
同義替換做得好,雅思7分跑不了。畢竟那麼多人一起考,拼的就是“我們不一樣”。
所以,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應試小技巧,這位考生在有限的時間裏,在高壓的考場上,不僅成功審題,還邏輯清晰、中心明確,只不過用了一些心思博出位,為什麼要對他網絡暴力呢?他只是個參加高考的孩子啊,想劍走偏鋒有什麼不能理解的呢?
其實對於這個事件,我們採訪的語文老師最關心的問題是:“你想要通過這樣的高分或者滿分作文,來給學生和其他教師一個什麼導向?這個在考場閲卷的時候是很重要的。”
滿分作文“不説人話”,高考到底想選拔什麼人才
之後,就出現了很多模仿他寫文言文的考生,可惜並不是每個人都像他文學素養那麼高,東施效顰學寫半吊子古文,寫出來只能是不倫不類。那麼滿分的《生活在樹上》,會不會引發另一波去寫生僻字和哲學家的浪潮呢?連前面我們提到的,誇這篇文章幾十年一見的陳建新都説,“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
你知道它存在晦澀的問題,但仍然給了滿分,是不是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晦澀很高級?那你到底是希望考生去模仿,還是不希望呢?
很多專家學者都覺得《生活在樹上》本身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給滿分沒毛病,因為是在“尊重個性化的表達”,“是對千篇一律的寫作模板的否定”,“是對獨立思考的考生的鼓勵”。但究竟怎樣做,才算打破千篇一律的個性化表達呢?最後會不會導致大量“形式大於內容”的文章出現呢?
有時候,刻意求新可能會適得其反。
2009年,四川一名高考生用了大部分人這輩子都用不到的甲骨文、青銅銘文、大篆等古文字字體,寫了一篇“天書”作文。
滿分作文“不説人話”,高考到底想選拔什麼人才
夠標新立異了吧?這篇文章真的“沒人看得懂”,閲卷組一路上報,從監察組到質檢組全都是彩虹蒙圈臉。那高考也沒規定不準用古文字書寫,所以為了評分,閲卷組只能請來了古文字專家,先把文章翻譯成簡體字,再進行評定。
最終,文章因為文不對題只得了8分,考生也表示自己就是因為怕作文不出彩,而且他喜歡的復旦大學,此前破格錄取過一名研究甲骨文的三輪車伕,於是他就出此下策,在考場上花了一個半小時寫了這篇作文。
滿分作文“不説人話”,高考到底想選拔什麼人才
他雖然後來被四川大學特招,但很快因為心態浮躁,到處接受採訪自吹自擂,把校方為了培育他,特地返聘回來的退休教授氣辭職了。再後來他過得怎麼樣,也沒人關注了。
所以,一味強調創新只會導致考生想盡辦法裝腔作勢、爭奇鬥豔。我們都知道高考是為了選拔人才,但通過作文到底是想選拔什麼樣的人才?其實每個出題老師都是花了心血的,他們要想辦法在考綱的標準內實現創新,既要讓高水平的考生有發揮空間,又要讓普通考生有話可説,還要考慮到城鄉差異,真的很令人頭禿。好不容易頂着被全民吐槽的壓力,整出一道作文題,他們當然也希望看到考場上的創新,希望學生能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與見解。
對這篇《生活在樹上》,我們認為那位語文老師的評價非常中肯:“我不會給他滿分,我可能會給他高分,但是肯定不會給他滿分。”
“我覺得這篇文章缺乏最真切的感悟和體驗。他會很靈活地運用這些東西,但是這些東西不是從他自身的感悟,自身的經歷或者思考中昇華出來的;相反我覺得可能更多是一種智性的,就是智慧、思維、腦力層面的,就是技巧。我覺得他很聰明地把握住了題目的要求,然後從他的腦中調用了這些知識,包括他引用的名言和事例,去非常巧妙地組合在一起。”
“你感受不到這個作者的內心,他最真實的生命體驗或者是他的感悟,他其實是在組織着別人的材料和語言。”
給這樣的文章打滿分,是想倡導什麼樣的價值觀呢?提倡晦澀?提倡炫技?還是提倡“形式主義”?通過如此方式,是想選拔出什麼樣的學生,又希望他們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比起文章本身,也許這些才是更值得教育者和我們大家思考的問題。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70 字。

轉載請註明: 滿分作文“不説人話”,高考到底想選拔什麼人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