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諸侯相攻,烽火不熄。在殘酷的戰爭中,湧現出了一眾叱吒風雲的名將,書寫出了一篇篇末世華章。有些好事者根據名將們的戰功對他們進行排名,無聊的編了什麼“戰國十大名將排行榜”之類的東西。多數人都認同白起做為榜首,但對於後面的名將排名,爭議很大。其實很多名將不在同一時代,相互之間沒有打過仗,而且擁有的資源也不一樣,難以進行公平的比較。
即便如此,還是可以從一些事情側面證明幾個名將之間的能力高低。趙奢和廉頗都是同一時代的趙國名將,但一場著名的閼與之戰,趙奢和廉頗不同的態度,成就了趙奢的功名,也側面證明趙奢比廉頗略勝一籌。
這個趙奢雕像真醜
趙奢本來是趙國一個收農業税的小官。他不畏豪強,去向平原君趙勝收税。平原君是戰國四少之一,是趙惠文王的弟弟,位高權重。平原君家不肯交税,趙奢根據律法,殺了平原君的九個管家。
平原君大怒,將要殺趙奢。趙奢因此説:“如果免了您的税,律法就會受到破壞;律法破壞,國力就會削弱;國力削弱,諸侯就會趁機攻打趙國;諸侯攻打趙國,趙國就會滅亡,您哪裏還能享有富貴呢?以您尊貴的身份,如果遵守法律則能維護法律公平,法律公平則趙國強大,而您是趙國的貴戚,豈能會被天下人輕視?”
平原君聽後,認為趙奢是個賢能的人,就將他舉薦給趙王。趙奢被趙王任命治理全國賦税,成績顯著,人民富裕而財政充足。
戰國七雄
公元前270年,秦國圍攻趙國閼與。趙王問廉頗:“可以救援嗎?”廉頗答:“道路遙遠又艱險,難救。”趙王又問樂乘,樂乘和廉頗回答的一樣。趙王最後問趙奢,趙奢:“去閼與的道路遙遠又艱險,猶如兩隻老鼠在狹小的洞裏打架,只有勇敢的將軍才能取勝。”趙王於是任命趙奢為將軍,前去閼與救援。
廉頗、樂乘二人認為閼與難救而不能救,趙奢認為閼與難救而能救。這一點,趙奢已經勝二人半步。
這裏還有個疑點,樂乘應該是公元前251年,率燕軍攻打趙國,失敗被廉頗所擒,然後才投靠了趙國,不可能在這裏出現。我懷疑是司馬遷筆誤,這裏的樂乘,或許是樂毅,他是公元前279年後投靠了趙國,而且威望極高,可以和廉頗並列。
趙奢帶兵出發,在國都邯鄲三十里外安營紮寨,下令説:“有提出軍事建議的人,斬!”秦軍急攻武安城,趙軍有人建議趕快救武安,趙奢立刻斬殺了他。趙奢按兵不動,固守了28天,又增加了壁壘。
秦軍看不透趙奢的意圖,就派出了間諜刺探。趙奢捉住間諜,款待一番後又將他放了。秦將聽了間諜報告的情況後,高興地説:“趙軍離開國都三十里後卻不再前進,又增強壁壘,閼與不會歸趙國所有了!”
趙奢放走秦國間諜後,立刻率軍疾行二天一夜,到了閼與五十里外的地方安營紮寨。秦軍始料未及,得知情況後,馬上撲向趙軍。
閼與之戰
趙軍中,一個叫許歷的士兵請求允許他提出建議,趙奢答應了。許歷説:“秦軍沒想到我們突然來到了這裏,他們氣勢強盛,將軍您一定要集結重兵等待。不然,一定會失敗。”趙奢表示同意。
許歷知道自己犯了軍令,請求伏法受誅,趙奢故意推託不準。於是許歷又提出建議説:“先去搶佔北山的軍隊會獲勝,後去的軍隊會失敗。”趙奢認同,立刻發兵搶佔山頭。秦兵後到,搶佔山頭失敗。趙奢發兵攻擊,擊敗秦軍,於是解救了閼與。
此戰後,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許歷為國尉。趙奢地位與廉頗,藺相如同列。
關於馬服君趙奢,《戰國策》也有記載。其一,趙王割讓給齊國57座城請來齊國相國田單,希望田單率領趙兵進攻燕國。趙奢對此不贊同,他認為自己百日之內就能消滅燕國,用那麼多城池來換一個田單是不可取得。並且如果田單愚笨,那麼就戰勝不了燕國,而如果田單聰明,他就不會盡心盡力與燕國交戰,一定會打持久戰,消耗趙國國力。結果,一切如趙奢所料,田單消耗趙國國力,只奪得了燕國三個非常小的城池,得不償失。
其二,趙奢與田單論兵。田單認為用太多的士兵勞民傷財,古代只要三萬就能平定天下,而現在趙奢每次都用十萬,二十萬士兵,田單不服。趙奢則認為,古代有上萬個國家,每個國家都很弱小,所以三萬士兵足以橫掃天下。而現在天下變成了七個大國,每個國家都有幾十萬軍隊,三萬士兵毫無用武之地。田單聽後,自嘆不如。
作者附語:史事參考《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在當代的知名度遠不如廉頗,大概是事蹟太少了吧?廉頗被人熟知,大概是因為他“負荊請罪”和“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