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壕中的芬蘭士兵
芬蘭為什麼要協同德國,對蘇聯發動戰爭?
在1939年爆發的“冬季戰爭”中,芬蘭依靠地形優勢與極寒天氣重創了發動進攻的蘇聯紅軍。蘇聯在投入巨大兵力的情況下,卻損失慘重。國家聲譽也受到很大的傷害,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也未達到。不過當春季來臨時,戰場形勢卻發生了逆轉,軍力強大的蘇聯逐漸掌握了戰場主動權,芬蘭只能屈辱的向蘇聯割地求和。
1940年3月12日,蘇聯與芬蘭在莫斯科簽署《和平協定》,蘇聯得到了他想要得到的一切,其中包括卡累利阿地峽、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以及巴倫支海上的雷巴奇半島 。這個協議對於芬蘭人來説是非常嚴酷的,他們失去了自己 10%的耕地,1/5的工業產值以及22.2萬人喪失了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園。
偷雞不成蝕把米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兵分三路入侵蘇聯,芬蘭人頭腦一熱,也趁機出動部隊奪回了被蘇聯強佔的領地。不過世事難料,蘇聯挺過了德國人祭出來的“三板斧”,而後逐漸轉入大反攻。這一下芬蘭人坐不住了,他們怕了。面對鋼鐵洪流連強大的德國陸軍都扛不住,自己還不是分分鐘被碾碎的下場。
希特勒和芬蘭元帥曼納海姆。
見風使舵,兩頭下注
要説芬蘭政府那可都是人才,為了能夠躲避徹底被清算的命運,他們立刻通過中立國瑞典準備向蘇聯有條件議和。斯大林當時認為德國已經行將就木,芬蘭根本沒資格向他談條件。所以他對芬蘭的態度是,要麼無條件投降,要麼被踏平。
就在芬蘭政府猶豫不決時,長耳朵的德國人不知道從哪裏聽到了蘇芬議和的風聲。勃然大怒的希特勒立刻命令駐紮挪威的第20山地集團軍全體動員,準備從身後掏了芬蘭老窩。芬蘭政府一看希特勒要動真格的,立馬慫了。他們馬上終止與蘇聯的談判,並向德國表示不會再向盟國謀求議和,準備死扛蘇聯。作為芬蘭人忠心的回報,希特勒給芬蘭人支援了大量的物資補給,其中包括坦克、裝甲車、突擊炮以及後來發揮重要作用的鐵拳反坦克火箭筒。
狡猾的芬蘭當然不想為德國人陪葬,他們一看蘇聯人不好説話,立刻轉向西方尋求支持。羅斯福最關心西歐地區,他們對於芬蘭這個北歐小國並不看重,所以美國政府不但沒有為芬蘭人出頭的意思,反而威脅芬蘭要立刻與德國斷交,不要抱有幻想。
英國人稱霸歐洲400年,看得自然要比美國人遠一些。不過為了芬蘭去挑戰斯大林的底線 ,這種傻事丘吉爾是萬萬不會幹的。丘吉爾意見是,只要蘇聯能夠保證不改變芬蘭現有的民主議會制度,可以接受芬蘭屬於蘇聯的勢力範圍。
走投無路,拼死抵抗
斯大林通過秘密渠道得知美英兩國的態度後,立刻開始調動兵力,準備向芬蘭發動猛攻。芬蘭政府眼看蘇聯已經啓動滅國模式當然不會坐以待斃,芬蘭男性全部被徵調入伍,德國人支援的武器立刻被下發到每個人手裏。
1944年6月22日,蘇聯動用4個方面軍,共計200多萬兵力向盤踞於白俄羅斯地區的德中央集團軍羣發動進攻,史稱巴格拉季昂行動。與紅軍主力同時行動的還有一支7萬人的小部隊,他們進入蘇芬邊境的卡累利阿地峽向芬蘭軍隊發起了進攻。
參加此次作戰的蘇軍,有不少是作戰經驗豐富的近衞部隊。他們僅僅用了很短的時間就突破了貝魯斯托夫的芬軍防線。隨後,芬軍撤退至第二道防線——VT防線(凡梅爾蘇-泰帕【Vammelsuu-Taipale】防線的簡稱)重新組織防禦。而蘇軍則在大炮、轟炸機和重型坦克的支援下繼續推進。背水一戰的芬蘭軍隊押上了全部賭注,而德國人也適時地將第303突擊炮旅和第122“古瑞夫”師投入蘇芬戰場。在這場戰役中,蘇聯和芬蘭、納粹德國進行了血戰,儘管蘇軍取得了很大勝利,連續突破兩道芬軍防線,但是並沒能消滅芬軍主力,這為蘇芬和談爭取了一定的機會。
忍辱負重,對蘇求和
到了7月底,德國中央集團軍羣在巴格拉季昂行動中,被蘇軍打得潰不成軍,只能狼狽退到東普魯士。 蘇軍隨時可以投入幾十萬兵力,調轉槍口推平芬蘭。
1944年9月,芬蘭宣佈退出戰爭,對蘇媾和。此時的芬蘭將忍辱負重發揮到了極致,除了依然堅持國家主權的獨立性以外,其餘的什麼也顧不上了。
最終在蘇聯的脅迫下,芬蘭簽署了停戰協定,並接受如下四點懲罰:
第一條:裁軍。芬蘭全國軍隊不能超過四萬,空軍戰機最多60架,海軍噸位不能超一萬噸。
這意味着,芬蘭只能保留十分之一的部隊用於自衞,多餘的飛機、坦克、軍艦必須銷燬。芬蘭的國防力量將會成為擺設,為了保證不受侵略,芬蘭只能無條件地倒向強鄰蘇聯。
第二條:割地。蘇芬兩國邊界恢復到1940蘇芬和約的邊界。然後將貝柴摩地區割讓給蘇聯。
如果我們拿出一份現在的世界地圖,就會發現芬蘭的北邊是沒有出海口的,和大海隔了一小片內陸。而我們如果能找一張二戰以前稍早的世界地圖(也別太早,芬蘭一戰後才獨立,年代太早的話別説芬蘭的出海口,芬蘭你都看不到),就會發現芬蘭北邊是有一小塊出海口的,那就是貝柴摩地區。
割地之餘,芬蘭還要把波卡拉租蘇聯當海軍基地,租期50年。不僅如此,蘇聯還有權通過芬蘭的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向波卡拉輸送人員物資。
那這個波卡拉在哪裏呢?它就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西面30公里的地方,再加上蘇聯可以合法地利用芬蘭的領空、領海以及道路。假如芬蘭政府有任何不軌企圖,蘇軍可以在1小時以內,突襲赫爾辛基,控制芬蘭的神經中樞。這都不僅僅是在脖子上架了一把刀的問題,簡直是把槍直接頂在腦門上。
第三條:政治清算。芬蘭要按照蘇聯的要求將國內的法西斯組織通通解散,釋放政治犯,審判戰犯。(這裏的政治犯,是指親蘇聯的芬蘭人,戰犯大部分是四年前在蘇芬戰爭中被芬蘭人當英雄的人。)
第四條:賠款。按照蘇聯的意思,芬蘭必須向其繳納6億美元的戰爭賠款。可芬蘭國小、民窮拿不出來,後來丘吉爾出面斡旋,蘇聯給了英國一個面子,在英國的建議下打了五折。不過蘇聯要求芬蘭繳納的賠款,只有三分之一能用木材紙張償付,剩下的,必須以機牀,吊車,電纜之類的工業品償付。
按照以1945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形成之後為基準,1945年1美元的含金量是0.88867克,一盎司黃金兑換35美元,一盎司約是28.35克。當時的3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1000億美元。這對於只有350萬人口的芬蘭來説,簡直是一筆天文數字。(由於蘇聯在估價的過程中強行壓價,芬蘭實際賠償蘇聯的物資數額,幾乎超過了約定賠款數額的一倍。)
由於之前的戰爭,蘇聯絕不允許芬蘭出現一個與蘇聯敵對的政府,威脅道自己以列寧格勒為核心的西北安全,芬蘭也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芬蘭今後的命運幾乎完全取決於一個因素,他們同蘇聯的關係”。因此芬蘭開始近乎無底線地聽命於蘇聯。
在隨後的幾十年時間裏,芬蘭變成了一個很奇怪的國家:它的政治制度是議會民主,內閣由民選產生,經濟制度是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但它卻有自我審查,審查範圍主要針對蘇聯,即國內不允許有反蘇言論。而且它在國際場合完全站在蘇聯陣營。
總的來説:芬蘭由於地緣關係,離可怕的蘇聯太近,離強大的西方太遠,只好用實際上的臣服來換取名義上的獨立。二戰後的芬蘭,和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區別不大,但表面上還有自己的國旗國歌和外交,但在政策上完全以蘇聯的馬首是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