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紅(法學博士)
九月初,各大學相繼開學,校園裏又迎來一批學生,他們將開始與高中完全不同的嶄新生活。作為大一新生,此時的心境一定是既忐忑又好奇,一個宿舍的舍友有人居然帶着吉他來的,還有會跳街舞、會彈鋼琴的,可謂身懷各種才藝。在這樣的環境裏,心裏難免會有些忐忑不安。大學生活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只不過這個階段太不尋常:過好了,能為此後餘生的幸福和成功奠定基石;若把握不好,則有可能因慵懶散漫而一事無成,即便勉強畢業,也難以找到適合的職業。因此,怎麼過好大學生活,是一件很值得人們認真思考的事情。
筆者的建議是,大學生活可以享受自由,但要學會獨立,同時又不能隨性而為。
所謂大學裏的享受自由,是相對於中學階段而言的,中學生的重點都放在學習成績上,在家有家長盯着,在學校有老師看着,這樣的生活當然談不上有什麼自由。到了大學,家長們覺得成人了也就懶得管,而且出省跨市讀大學的,父母更是鞭長莫及。大學裏雖也有輔導員,但相對於中學老師,只要你不惹出什麼出格的事,基本沒人管你,所以這樣的一種自由,中學裏何嘗能享受得到。
當然,得到自由的代價是你得學會獨立。首先得學會獨立生活,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的飲食起居,最起碼得學會自己去食堂買飯,去洗衣房洗衣服。此外,在大學裏還要學會管理自己的“財務”,父母給生活費可能一個月一次,也可能一學期一次,因人而異,不過不管家庭條件如何,學生們手頭上都有了一筆可以自己支配的小錢,買書或買其他東西都是自己説了算,這就有可能出現“寅吃卯糧”的情況。那麼如何合理使用這小筆財產,也就成為需要學習獨立的一個部分。大學裏的這種“獨立”,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我管理、自我成長能力的養成。
讀大學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具有廣博的智識,激發學生養成一種對學習的持久的興趣。社會上經常有人感嘆,中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最強的,晚上學到十一二點,早上還能在5點起牀去背單詞。可上了大學,8點上課居然還會有人遲到,是不是中學裏用力過猛,把學生的學習熱情都消磨掉了?這種説法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更令人信服的理由或許是大學裏的學習壓力減小了,並且也沒人再督促了。
大學生所學專業一般是自己自由選擇的,在選修什麼課上也有一定的自由,不過,毋庸諱言,我們根據學科需要所設定的課程體系,並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感興趣,再加上老師授課經驗的差異與方式的不同,學生自然會因不喜歡聽課而故意遲到甚至乾脆逃課,這應該也是大學自由生活的應有之義。不過,作為老師,對學生的勸勉依然是要儘量去上課。不要用比爾·蓋茨從哈佛輟學之事來説明自己逃課沒什麼大不了,也不要説讀不讀大學其實無所謂或無用,因為蓋茨的成功不可複製。紮實的專業知識是未來生活的基礎,而養成並保持學習的習慣和能力也為精彩的人生所必須,這是大學自由之處的不自由。
大學裏要學會獨立,不僅是獨立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題,更重要的是學會獨立思考,要培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中學裏養成的學習習慣,是通過選擇題、簡答題等模式的考試,找出標準答案,應對這種考核評價模式的有效方法是死記硬背。然而,人世間的許多事,包括專業領域中的諸多問題並不都是非此即彼式的,專家學者的觀點也僅是一家之言。所以,對於大學生來説,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獨立思考,學會綜合各種因素作嚴密的推理與分析,求得問題的解決。這種獨立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如今信息駁雜的網絡時代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裏還要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現代社會分工極度細化,每個人所能精研的領域可能非常高精尖,但它的覆蓋面卻又可能是非常狹窄的,離開與他人的合作,很難獨立完成。大學的宿舍生活、班級生活、院系生活都是鍛鍊團隊合作精神的最佳場所。在這樣的集體生活中,每個人可以保持自己的個性,卻不能隨性而為。
在大學宿舍集體生活中,有的同學有潔癖,也有同學比較邋遢,對衞生毫不在意,還會隨手亂扔垃圾;有的同學喜歡熬夜看書刷劇,有的同學卻有早睡早起的習慣,同學間的這種關係處理不好,大家就會心裏有疙瘩,甚至會因生活中的齟齬而釀成惡性事件。所以隨性而為是大學生活之大忌,在集體中需要在生活習慣上互相磨合甚至是遷就。但願四年的時間收穫的是難忘的舍友之誼,而不是將階段性的臨時組合變成一輩子永不想見的仇人。
大學生活如何過,取決於每個人的態度和選擇。年輕人,你準備好了嗎?
漫畫/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