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太監的感情,可能比和后妃近得多。深宮特殊的環境決定了皇帝和太監在一起的時間最多,有的皇帝從小就是太監帶大的,等他當皇帝了,感情上自然會信賴、重用這些太監。
比如在明朝萬曆年間,河北肅寧有個姓李的男子,連自己的女兒都養不活。實在沒有辦法,在二十多歲的時候自宮,然後到北京去當太監。他投靠了一個叫魏朝的太監。魏朝問他叫什麼名字,他説只知道自己姓李,沒有名字。魏朝説,那給你改個名字吧,姓魏,叫魏進忠,安排在當時的東宮。當時萬曆皇帝對東宮太子極不喜歡,魏進忠進去以後的工作是打掃衞生。他在這裏幹了二十多年,從二十多歲幹到五十歲出頭。他發現東宮有個孩子,是萬曆皇帝的皇孫。當時,因為孩子的父親、太子本身自顧不暇,根本沒時間管理兒子。所以魏進忠就陪着這個小孩子玩,教他做木工活。那個場面其實算得上很温馨了。也許,不會有人覺得這兩個人能掀起什麼波瀾來。結果過了幾年,萬曆皇帝駕崩了。閒居東宮的太子登基了,就是泰昌皇帝。過了三個月,泰昌皇帝因為"紅丸案"速亡,原來那個孩子就當了皇帝。他在情感上把魏進忠當成自己的父親一樣,離不開他。雖然魏進忠不識字,但是小皇帝還是讓他當了權力最大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幫自己批閲奏章。魏進忠改名魏忠賢,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太監,就這麼誕生了。
太監和皇帝感情上的聯繫,是所有大太監誕生的根源。太監對皇帝來説很重要。他們是皇帝的耳目,是皇帝延伸到宮外的手腳,而且他們離開皇帝又活不下去,所以皇帝似乎天生就更信任太監。太監和外官發生糾紛,皇帝往往偏袒太監一方。只要太監沒有過分地違法亂紀,皇帝對他們都比較寬容,甚至睜一眼閉一眼。有的時候,皇帝還用太監來打壓外朝官僚集團,是古代帝王常用的"馭下之術"。
太監能夠作惡,很大程度上是皇帝縱容的。這當中就有一個悖論,皇帝離不開太監,又要防止太監干政。皇權和相權、和文官集團的利益不一定是一致的,皇權和其他集團也存在矛盾,皇帝得提防大臣篡位,只能依靠身邊的太監來制約大臣和其他集團。因為太監不可能篡位。所以,皇帝很自然地想依靠太監來壓制相權,抵禦其他威脅。皇帝的政治需要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產生的重要緣由。
宦官專權比較嚴重的朝代有三個∶漢朝、唐朝和明朝。漢朝中期以後,所有的皇帝都是小皇帝,所以總是在外戚干政和宦官專權之間更替。小皇帝登基,太后聽政,導致外戚專權;小皇帝長大了,為了奪回權力,就依靠身邊的太監發動政變,結果導致宦官專權,如此循環往復。唐朝李隆基小的時候就和同齡的小太監高力士友好。登基後,他不僅讓高力士總管太監,甚至還讓他去監軍,這就意味着太監能掌握軍權。唐朝的御林軍叫神策軍,都由太監來監軍。明朝朱棣是靠造反奪了皇位,依靠的基幹力量之一就是燕王府的太監,其中比較有名的太監就是鄭和。朱棣奪取天下後,傾向重用太監。而且朱棣這個人心理上老是覺得有人要篡位,喜歡搞一些特務活動。他加強集權,又成立東廠,管理不過來自然要太監來幫忙。這樣,太監不僅掌握了特務機關,還掌握了批奏章的權力。明朝中期以後,皇帝缺錢,就會讓太監到地方上去監礦、監税。皇帝對領軍將領不放心,就讓太監監軍。最後在某些地方,皇帝不用總兵,而是用太監鎮守。當年袁崇煥在遼東打仗是帶着監軍太監的。監軍太監可以先斬後奏,掌握了過大的權力。明朝太監羣體權傾朝野,驕橫跋扈,是出了名的。
清朝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清朝有個機構叫內務府。內務府的職能主要有兩項∶第一項是管皇帝的衣食住行,第二項是管理上三旗事務。上三旗有很多包衣,包衣在滿語裏是"家裏的"的意思。清朝把所有管理宮廷事務的部門都整合在一起,成立了內務府。
首先,內務府不是太監的衙門。管理內務府的都是正常人。內務府其實是朝廷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不屬於後宮而是屬於外廷。只不過,它有一項職能是管理太監。這就杜絕了宦官干政、專權的制度可能。之前的朝代,皇帝把太監凌駕在外廷之上,或者是把它和外廷放在同樣的地位,讓雙方相互制衡。但是清朝從一開始就把太監羣體置於朝廷一個部門的監管之下,從制度設計上把太監的地位降低了。
內務府一共有七司三院和一些附屬機構。這七個司分別是∶ 廣儲司、會計司、掌儀司、都虞司、慎刑司、營造司、慶豐司。廣儲司是管財務的,皇室的收支都歸廣儲司。這樣就封堵了皇帝直接找朝廷要錢的制度漏洞,做到公私分明。廣儲司還管接收貢品,相當於皇帝自己的賬房。廣儲司下面有著名的三大織造衙門∶江寧織造、蘇州織造、杭州織造。歷任織造中,最著名的應該就是曹雪芹他們家了。曹家出身於上三旗的包衣,所以得到了這麼一個肥缺。會計司掌管皇家園林,還管發放口糧、招聘宮女太監。掌儀司掌管禮儀。它下面有一個部門極其重要,就是敬事房。敬事房才是全部由太監組成的機構。為了抑制太監的權勢,敬事房的首領太監級別為正四品。各個宮的首領太監一般都是八品。數以千計的小太監,奮鬥到頭了最多就是一個四品太監。都虞司管理皇帝的兵器和武裝。
慎刑司是管所有上三旗和宮廷的刑罰的。即使是做了首領太監也歸慎刑司管。這就從司法上徹底杜絕了太監專權。因為正常的文官,可以對內宮太監先斬後奏。外面的大臣,看到太監不法,可以通過內務府慎刑司直接懲罰。
之前的朝代那樣太監對大臣生殺予奪的情況,再也不可能出現了。但是,慎刑司只能處罰到徒刑以下,更重的刑罰必須會同刑部辦理。這樣,就在制度上,讓刑部有了監管、懲罰太監的合法渠道。
營造司就是管造東西的。慶豐司管皇帝和宮廷的牛羊畜牧。除了這七個司以外還有三個院,分別是上駟院,管馬匹和車駕的;武備院,負責造兵器、儲備兵器的;奉宸院,管皇家園林和各種行宮、別院。此外還有一些附屬機構,比如皇家陵寢、修書處、官學等。
內務府是清朝時全天下最大的一個政府機構。內務府一共有三千多名官員,而全天下一共有大約四萬個官缺。可見為皇帝服務,圍繞皇權的人員之多。內務府官員數目不包括太監。明朝的太監有十萬,清朝的太監不超過三千三百人。清朝的太監待遇差,所以經常湊不齊這個數。
之所以把清朝的太監製度作為一個典型來説,是因為清朝的太監管理得比較規範,從制度上杜絕了太監干政的威脅。太監要想濫權,必須衝破朝臣的勢力,可是清朝太監已經被置於朝臣監管之下了。清朝有一個順治定的祖宗家法,宮門口有一塊鐵牌,上面寫着"太監擅出此門者斬"。慈禧太后起初很喜歡太監安德海。安德海跑到山東濟南去,山東巡撫丁保幀就把安德海給抓住了,想把他給殺了。安德海説你肯定殺不了我,有慈禧太后呢。丁保幀説我肯定殺得了你,憑你出宮這一點我就殺得了你。慈禧也不能違背順治帝制定的祖宗家法。
北洋海軍要舉行閲兵儀式,慈禧太后派了醇親王奕譞去,但是又不太放心,所以想要派個太監一起去看看,就派了李蓮英去。李蓮英也算是"欽差大臣"了。但是檢閲的時候,醇親王和其他官員落座,李蓮英卻不敢坐,他一旦坐下去就是和大臣平起平坐,這是不合規矩的。可他站着看也不行,李蓮英就側着身子、哈着腰、端着奕譞的水煙袋,站在一旁。整個過程,他愣是沒正眼看軍艦一眼。休息的時候,北洋水師準備了兩個小院,李蓮英也不敢住,他就在奕譞房間的地板上窩了一個晚上。這就是清朝權勢熏天的大太監出宮以後的樣子,從中可見清代太監地位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