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不僅僅是一代名將,他還是一個極具才幹的行政謀臣。他是朱元璋的的外甥兼養子,朱元璋對其及其信任,同時也是阻擋朱元璋內心惡魔的第三道屏障。
一,李文忠對於朱元璋的意義。
李文忠的母親朱佛女是朱元璋的二姐,也是唯一給予幼年朱元璋温暖的女人。朱佛女心地善良,對朱元璋影響深遠。朱佛女嫁給從盱眙搬來濠州的小地主李貞後,不忘孃家,對朱元璋格外疼愛,各種接濟,甚至還資助他念了私塾。
但是至正10年(1350年),濠州大旱,緊接着瘟疫四起。家鄉父老十不存一,朱佛女病死,時值亂兵入境,李貞帶着12歲的李文忠避難淮東。
至正12年(1352年),李貞和李文忠得知朱元璋在滁州郭子興部,於是歷經一個多月的討飯生涯,前去投奔朱元璋。
這一個月讓李文忠快速成長,因為他們在這條路上幾次差點丟了性命。一路不是土匪就是亂兵,為了保命,鍛煉出了他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能力和從不放棄的膽氣。這對後來的李文忠至關重要。
見到朱元璋後,朱元璋很高興地接納了這個外甥,並且要李文忠隨姓朱,改名朱文忠。這也是後來為什麼有很多史料上叫李文忠為朱文忠的原因。
因為對朱佛女感恩的緣故,朱元璋對李文忠猶如親生,不但手把手教習弓馬騎射,還給他請了老師教他文化,如範祖乾、胡翰。一門心思把李文忠培養成才。彼時朱元璋光棍一條,把自己的外甥真心是當做兒子來養的。
二,李文忠初出茅廬,首戰告捷,一戰成名的”池州大戰”。
而李文忠也的確對得起朱元璋對他的栽培。至正17年(1357年),著名的池州大戰中,19歲的李文忠第一次震撼了所有人,他以舍人的身份,帶領朱元璋的親兵,對陣陳友諒麾下悍將鄒普勝。結果一戰成名,大敗鄒普勝,攻下青陽、石埭、太平、旌德四縣。
三,拯救朱元璋於危難,不可能的任務之”新城大戰”。
至正25年(1365年),朱元璋與陳友諒決鬥的關鍵時刻,實力處於下風的朱元璋到處都在賭。張士誠蠢蠢欲動,打算抄朱元璋後方。浙江新城,李文忠僅有萬餘人馬,卻帶頭反衝鋒,一戰將張士誠的二十萬兵馬打得丟盔棄甲。這可是張士誠的王牌部隊啊!此戰,李文忠於絕境中求生存,戳破了張士誠的陰謀。避免了陳友諒和張士誠聯手,兩線夾擊朱元璋。
多句嘴,不得不説朱元璋命得有多好,一個朱文正,一個李文忠,都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終才讓朱元璋有機會完成更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四,李文忠即便有功,而仍然低調,不驕不躁,美德更是感人肺腑。
雖然李文忠在短短几年內,成為了朱元璋武將陣營的新星,成了當紅炸子雞。但是他的資歷比起徐達、常遇春等人,仍然屬於二線預備役。
但是就在這樣的預備役職業生涯中,他仍然光輝奪目。他治軍嚴謹不輸徐達;儒將風範,幾乎成為朱元璋軍隊代言人;招降納叛,幾乎到了只需要遞名片就可以解決的狀態。
但最最重要的他有一顆悲憫的心,這個在戰場上早就被人忘記了。可是一直到近代,福建仍然有不少廟堂供奉着李文忠的牌位,仍在訴説着,當年李文忠南征的路上,以軍糧救民,命令士兵收養孤兒,”沿途活命無數”。
五,李文忠在戰爭中最輝煌的時刻——“洪武3年北伐”。
洪武3年(1370年),李文忠接替死去的常遇春統領大軍,作為徐達的左副將軍,征討北元大漠。朱元璋給李文忠的任務是“北進元帝國首都應昌,挑戰元昭宗。”其實讓一個副將軍這麼重的任務,是朱元璋多信任李文忠的實力麼?其實不是,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李文忠其實是個掩護,牽掣一下東路的元軍,真正的戰略意圖是徐達西線。
然而讓朱元璋瞠目結舌的是,李文忠有一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打出野狐嶺、攻克興、端掉查干淖爾的元帝的行宮、強攻駱駝山、趕走沙布丁、逼降元上都。
拿下元上都之後,精彩的一幕終於發生了。李文忠收拾包袱,盤點繳獲。大張旗鼓班師回朝。但實際上李文忠用了十天時間強行軍,突然出現在了應昌,結果攻下應昌,俘獲元太子買的立八剌及后妃、諸王公、將相官屬數百人。元昭宗北逃,李文忠派精鋭窮追至北慶州而返。經過興州和紅羅山,摟草打兔子,擒獲江文清、楊思祖等,降伏5萬4千餘人。
此戰解決了洪武3年以來,朱元璋心裏的一塊大石頭。李文忠得勝回朝後,終於被列為開國功臣,封為曹國公。
六、李文忠打仗的特點。
後來人們才發現這個表面有種書生文弱的李文忠打仗,兼有徐達和常遇春的特點,靜若處子,動若脱兔。他擅長在敵人立足未穩時,直接精準攻擊敵人的薄弱環節。其眼光之毒辣,動作之迅捷,讓人歎為觀止。而同時知道讓敵人痛不欲生。
七,李文忠軍事輝煌的落幕之戰。他的另一個優點最終救了他——”永不放棄”。
洪武5年(1372年)這次朱元璋打算畢其功於一役,組織了50萬精鋭,兵分三路深入漠北。李文忠仍然以左副將軍身份,統兵五萬出東路。這一戰,明帝國的璀璨將星徐達栽在了王保保手裏,在和林中了埋伏,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逃出來。
而李文忠輕敵冒進,在土剌河也中了埋伏。儘管李文忠採用了李雲龍的正面突圍的方法,一直衝殺到和林欲與徐達匯合,然而解決了徐達軍隊的元軍正好來個合兵一處,集中力量攻打李文忠。此戰令人嘆息,打得明軍不敢輕言進軍大漠。
李文忠傷亡慘重,身處絕境。連自己的戰馬都被敵人射殺,部隊攜帶的乾糧也幾乎耗盡。在生死關頭,李文忠出奇地冷靜,於是毅然擺開陣勢迎敵,敵不敢近。於是李文忠趁機金蟬脱殼。而元軍竟然傻不愣登地守了三天,最後才發現李文忠早跑了。如果面對絕境的那一刻,李文忠放棄了,那他的故事到此就結束了。
大明帝國對北元的輝煌在李文忠這代人身上,這算是個分水嶺了。然而,後面繼續這個輝煌的,要等藍玉出頭了。不過這是後話了。
而李文忠後來在北方戍邊,之後又立了不少戰功,但幾乎沒有再深入過漠北了。不過他在北方戍邊,和他的四表弟關係匪淺,這後來甚至影響到了他兒子在關鍵時刻的最終抉擇。
八,善良耿直的李文忠,因言獲罪,悽然謝幕。
回到南京的李文忠,在朝內更是仕途順利,位高權重。然而他父親的樸素品質一直深深影響着他,那就是善良和耿直。
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內心的惡魔總是往外跑,而朱元璋面對各種建議能最終聽進去的,只有3個人,一個是他的親生兒子朱標,一個是他老婆馬皇后,還有一個就是敢於朝堂直言的李文忠。
然而隨着李善長的事情以後,朱元璋再也聽不進別人的話了,特別是李文忠這樣喜歡“硬頂”的人。最終因為朱元璋誅殺開國功臣過甚,李文忠諫言:“一旦邊疆有警,誰來為國效力疆場?文忠死不足惜,願陛下念及江山黎民!”
朱元璋暴怒,把李文忠當場拿下,判了個斬監候。結果若不是馬皇后那句“陛下一家親人十幾口,都已亡故,只留下文忠。”怕是李文忠的故事到此又要結束了。
九,明帝國包括朱元璋在內,給予李文忠的評價。
然而李文忠其實政治生命到此也真的留結束了,他被免去一切官職,賦閒在家。李文忠心情抑鬱,閉門不出。洪武17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朱元璋追悔不已,追封其為岐陽王,諡號“武靖”,配享太廟,位列凌煙閣第三名,賜葬鐘山。其子李景隆繼承曹國公爵位。除了爵位,李景隆在文治武功以及性格、學識上,皆未繼承李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