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是現存最大的宮殿羣建築,承載着明清兩代的歷史。永樂時期國家比較富足,所以建造紫禁城可謂不惜工本,從永樂4年開始,一直到永樂18年,舉國家之力,整整建造了14年之久。
至今,紫禁城依然巍峨壯麗,從紅牆琉瓦、瑞獸飛龍到三大殿漫地的御窯的金磚和栩栩如生的“九龍壁”磚雕,一磚一瓦在宏偉建築上的一招一式,無不彰顯昔日風采。故宮鋪地用大型方磚系用澄泥製成,質地堅硬,表面漆黑髮亮,敲打時有金玉之聲,故稱金磚。
故宮金磚
故宮金磚
故宮金磚
故宮金磚
紫禁城金磚燒造與使用
這種金磚是明成祖朱棣下令蘇州五府專門燒製,在金磚的側門多印有“蘇州府督造”的字樣。因蘇州府地處運河旁,土質細膩,含膠狀體豐富,容易澄漿 ,製成的金磚堅硬密實。幾百年過去了,依然光潤似玉,踏上去不滑不澀,體現了古人陶瓷工藝的高超。
金磚的規格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相同尺寸的金磚誤差不能超過1毫米,其產量極為有限。據記載,永樂時期為了建造紫禁城一共燒製過5萬塊金磚,一共花了三年的時間。燒製完的金磚運到紫禁城後,為了鋪設時能嚴絲合縫,把合格的金磚進行磨製,二尺寬的金磚一個瓦匠和2個壯漢一天只能磨五塊。
經過20道貢獻,3個月燒製方能燒製成功
據《天工開物》記載,製造金磚的工藝過程為選土、練泥、澄漿、制 坯、陰乾、入窯燒製六道工序。每道工序又有詳細分工,如選土分捶、曬、舂、磨。澄漿分淘、晾、揉、 踏……此磚要經過二十多道複雜的工序,每一道大的工序內,還包含了多道小工序。
明朝時,金磚須先經過1個月麥柴文火的燻烤,待磚坯脱水,再用片柴燒1個月,松柴燒40天,才能出窯。 清朝時的燒製時間大大縮短, 只需要麥柴旺火燒12天,但對窯工的要求更加嚴格,要隨時觀察火候,及時去灰換柴。
燒窯時,不斷變換燃料的目的在於讓窯內温度逐步提高。 用糠草燒是為了讓磚坯內摻入的水逐漸揮發掉,温度約在110℃左右。換成劈柴後,温度提高到 350~850℃之間,磚坯內礦物質分解,碳質被氧化燒盡,磚坯變成不再溶於水的脆性製品,這一階段被稱為“氧化期”。 最後,換成能產生高温的松枝等, 使粘土中的易熔顆粒熔化並注入磚坯的孔隙,使坯體變得密實,體積收縮,強度增大。
這一階段稱為“燒結”,温度約900℃以上。當磚坯在高温燒結時,窯工把窯頂透氣孔用泥封死,減少入窯空氣,火焰中大量的遊離碳素通過坯體的氣孔滲透入內,升温到1000℃。
現在去北京故宮珍寶館參觀,需要穿上鞋套才能進入,就是為了保護地上的金磚。曾經有人用被換下來的破碎金磚,切成一條當磨刀石用,磨後刀刃鋒利無比。還有人將金磚打製成一小塊,在上面磨墨,用來做硯台,這都使得金磚身價百倍。
在5年前,收藏類節目專家曾經為一塊金磚估價10萬元。隨着國內古董市場的火熱,像這類稀缺的文物也水漲船高,現在一塊金磚可能需要50萬左右的價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