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釋1:《資治通鑑》中記載:
註釋2:楚懷王不但封宋義為上將軍,還賜了個“卿子冠軍”的封號,成為後世冠軍一次的最早使用者。
註釋3:楚懷王(義帝),本名熊心,雖然是楚國王族,但在楚國滅亡後,便一直在鄉間地方隱居,以牧羊為生。
註釋4:陳勝吳廣起義後,義軍一度逼近函谷關,章邯臨危受命,靠臨時組織起驪山囚徒,大敗義軍,但這些囚徒並非正規軍,戰鬥力更無法與秦軍百戰主力相比,只能説義軍是烏合之眾,太水,章邯指揮也很出彩。
公元前208年,也就是著名的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第二年,在奔流的黃河岸邊,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鉅鹿之戰。
此戰項羽率軍破釜沉舟,以一當十大敗實力遠高於自己的秦軍主力,一戰封神。但在西楚霸王獨領風騷的背後,卻是一位本該閃耀歷史的將星隕落,這個人便是被項羽所殺的楚國義軍的最高統帥,被楚懷王封為上將軍的宋義。
宋義的背景
我們知道項梁和項羽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人,項氏一族受封在項地,歷代都擔任楚國將軍,在楚國軍隊和百姓中都有着極高威望,以至於連陳勝吳廣起義都想打着項燕的旗號。而宋義同樣也不簡單。
在楚國被秦國鐵騎滅國之前,宋義曾出任過令尹,這是一個什麼職位呢?當初名將吳起來到出國後,擔任的就是這個職位,是掌握楚國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員,權力極大。(考慮到宋義是楚國滅國前才受封此官職,又被人拿來頂缸的嫌疑)
但不管怎樣,宋義是擔任過楚國高官的,在陳勝吳廣起義,六國復辟以後,一直鬱郁不得志的宋義便前來投奔項梁。此時楚國起義軍的領袖是項梁,宋義即使當初是做過令尹的人,如今也只能委屈自己做個副手。
所以宋義不論是輩分,還是閲歷,都是不低於項梁的存在,那時候的項羽在宋義眼裏,還只是個莽撞青年。
宋義的謀略
在起義初期,項梁帶領的起義軍的確打了好幾場勝仗,但伴隨勝利的喜悦,很多人都開始認為秦軍沒什麼好怕的,進而生出了驕傲懈怠的情緒。
這個時候,宋義便對項梁勸諫道:“雖然打了幾個勝仗,但都是秦軍的地方軍隊,並非帝國主力部隊,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現如今士兵越來越不把秦軍當回事,心生怠惰,下一場戰爭就很容易吃敗仗的。”(見註釋1)只可惜此時的項梁比士兵更傲嬌,把宋義的話完全當成了耳旁風,最終在定陶被秦國名將章邯打敗。
就在項梁與章邯在定陶的戰役爆發前,宋義在路上遇見了齊國義軍的使者,使者要去定陶見項梁,宋義勸其慢點走,並信誓旦旦地説武信君(項梁)此戰必敗,晚點去可免一死。不成想果然應驗,使者便將這件事學給了楚懷王(義帝)聽,於是楚懷王順勢讓宋義取代了項梁之前的地位,成為楚軍最高統帥(見註釋2),項羽和范增都成為他的手下,並領兵去援救趙國。
鉅鹿之戰的爭執
宋義雖然很有謀略,但之前擔任的是文官,在軍中主要是類似范增這樣謀士的角色,所以在楚懷王的任命之初,項羽就難免會心有不服。其實這也是楚懷王從一個傀儡,嘗試真正掌握權力的一次試探,所以人們眼中的這位羊倌(見註釋3)也絕非泛泛之輩。
宋義率領楚軍軍隊以救援趙國的名義前往鉅鹿,但行軍到了安陽便不走了,此時項羽眼看秦軍就在眼前的項羽,主張立刻出兵,與被圍困的趙軍夾擊秦軍。宋義聽完不為所動,並勸説項羽我們的目的是推翻秦朝,而不僅僅是打敗章邯這幾十萬邢徒兵(見註釋4),現在章邯和趙國義軍兩虎相爭,我們作壁上觀就好(畢竟趙國義軍也是我們爭奪天下的對手)。
為此宋義還打了個比方:“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蝨。”這也是成語搏牛之虻的由來,意思是説要通觀全局立大志向,不能因小失大。
可惜,宋義的勸説項羽完全沒有聽進去,許是宋義也看出了項羽潛藏的野心,於是便派自己的兒子宋襄,前往齊國輔佐曾經與項羽有矛盾的齊相田榮,欲藉此尋求盟友防範項羽。但事情發展得要比宋義預料的快,項羽在宋義送走兒子後便找個理由將其刺殺了。
楚國義軍本就是項羽叔父項梁一手組建的,項羽的這次刺殺非但沒有引起譁變,反倒給了項羽斬殺“卿子冠軍”名聲,加上項羽拋出宋義勾結齊國欲謀反楚國的罪名,心裏一百個不願意的楚懷王也只能打碎牙往肚子裏咽,事後追授項羽上將軍。
平心而論,宋義作壁上觀的主張其實是最符合楚國利益的,也可以説是讓楚國擁有了只贏不輸之局面。讓章邯磨掉各國義軍的力量,才更有助於楚國推翻秦國後再次一統天下。
而項羽也最終吃到了不聽宋義的苦果,導致秦軍主力雖被楚國所滅,但其餘各路義軍實力尚存,進而項羽也不得不為了安各路諸侯的心,在鴻門宴中放過劉邦,並分封的十八路諸侯,為後來的十面埋伏埋下了伏筆。
畢竟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資治通鑑》
宋義諫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項梁弗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