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行不隔山
古有四民,按行業而分:士者,立德建功,重智慧;農者,栽民之天,要體力;工者,鬼斧神工,在技術;商者,精於算計,看謀略。
俗話説,一行如一山,各有特色,似乎獨攻一行,才有望成行家。畢昇開印刷業新氣象,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名籍,李四光首創地質力學,不僅在於勤,也在於未僭越的“專”。
李煜在詞上造詣自不凡,而跨山做皇帝卻以“不堪回首”收場,委實教人惋惜。難道行業間真架着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嗎?
不然,“體操王子”李寧退役後,創李寧品牌,卻走向國際化;馬雲英語講得極好,曾在大學執教,廣受學生歡迎,後接觸互聯網,開創電子商務新時代;游泳教練謝曼·查伏爾不會游泳,卻培養出許多“水上蛟龍”,先後共70多次破奧運紀錄。
如此説來,“隔行如隔山”也就站不住腳了。三百六十行都是個性中有共性,存在相通之理,也因此得以長久共存,此乃“隔行不隔理”也。一行中往往潛藴多行精要,如能融會貫通,就能悟此及彼。
愛因斯坦小提琴手的身份鮮為人知,比利時國王夫婦也曾對他讚賞有加。其實,他在少年時,天賦不佳,水準極差,而最終卻成功了。
科學造福於人,音樂怡情養性,都能鋪展出唯美的畫卷,是內在行理;愛因斯坦主攻科學,只是在業餘休閒時,把對科學的狂熱轉移到了小提琴上,是外在方法。在哲學上可如是表示:原理+方法論+聯繫實際,即活用原理,遵循規律,狠下苦功。
李煜看似才華橫溢,實則詩詞題材狹隘,大多描寫風花雪月的情事,罕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實難稱千古詞人;且本人優柔寡斷,驕侈好色,不恤政事,實非有良知的君主。
《笑傲江湖》中有一套獨孤九劍,能破盡天下武學,是借萬物相通之理。從政者講究謀略、交際、手腕,從商者亦如是,從理從文者也追求智慧、情商、健康、仁愛。
華山派分氣劍二宗,但兩者兼修,饒是令狐沖身負獨孤九劍絕藝,卻因無半點內功,只能誘騙江南四友比劍不用內力。
顯見,兼通多道者乃真正勝者。范蠡輔勾踐滅吳,通政治曉軍事,後期從商,因士和商都出色,獲“儒商鼻祖”尊號。侯寶林自幼苦練京劇,能獨擔多角,後改學相聲,卻從京劇中汲取營養,創作風格獨特的有京劇風的名段子,是具有開創性的相聲宗師和語言大師。
“隔行不隔山”昭示我們跳出本行,迎難而上,觸類旁通,在其他行業開創新局面,不求成“通才”,但願做到“多才”。
(作者:江澤涵)
(林鼕鼕摘自《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