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曉正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中國歷史上,騎名馬,娶美女可以説是許多人畢生的追求。以三國時期為例,曹操有絕影馬,劉備有的盧馬,甚至三國演義中有太多故事都是為了爭奪貂蟬這一美女和赤兔這一名馬而展開的。
而這些馬雖然有名,但是以個體而得名,但是有一種馬,卻至今成為國人心中最頂級的馬匹,這就是——汗血寶馬。
圖注:今天的阿哈爾捷金馬即汗血寶馬
汗血寶馬第一次被中原知道,是張騫出使西域時被匈奴囚禁,張騫在兩次逃亡的過程中無意之間到了大宛國。大宛國在幫助張騫回到中原上出了一份力,等張騫回到中原後,告訴了漢武帝整個西域的情況。
漢武帝聽聞大宛國有結交之心,還出產汗血寶馬,於是開開心心的派使者帶着千金以及一匹金馬前去大宛國,準備和大宛國交換汗血寶馬。
使壯士車令等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漢書-大宛列傳
誰想這一去,不但沒有找到汗血寶馬,反倒是引發了兩國的戰火。
一、災禍起,戰爭的導火索被點燃
在漢武帝統一中原後,天朝上國的思想逐漸的影響到了每一個臣民。
當大漢的使臣來到大宛後,大宛國貪圖大漢的財物,而且大宛國認為大宛離着大漢十萬八千里,中間還有匈奴人,還有大漠,漢朝的使者過來一趟都要死許多人,大軍根本過不來。於是大宛國決定不換!
漢朝使者也大怒,區區一個大宛國這是敬酒不吃吃罰酒啊,於是當場就把大宛國上下給罵了一遍,並且把漢武帝用來交換汗血馬的金馬砸了個粉碎,轉頭就走。
大宛國的國王很生氣,乾脆派兵偽裝強盜殺了漢朝使者,搶劫了漢朝使者攜帶的財物。
宛貴人怒曰:“漢使至輕我!”遣漢使去,令其東邊鬱成遮攻殺漢使,取其財物。——漢書-大宛列傳
這消息傳遞到漢武帝跟前後,漢武帝很生氣,敢殺我的人,這就是打我的臉!於是漢武帝決定派兵討伐大宛。
當時恰好浞野侯趙破奴帶了700騎兵就攻破了樓蘭,捉住了樓蘭王。漢武帝認為大宛國和樓蘭差不多,應該挺好打的。
這時候漢武帝正和李夫人打得火熱,就想給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升官封侯。漢武帝認為趙破奴700騎兵就打下來了樓蘭,我給你10倍的兵力,你打個大宛總不成問題吧?
於是就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讓他帶了六千騎兵,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前往伐宛。
二、第一次西征的失敗
李廣利是外戚,之前也沒咋打過仗,帶的主要兵力又是各地的小混混,不算正式軍隊。而且這一路上又是各種長途奔波。
等到了西域後,李廣利根本沒有做好準備,在外交上吃了一個大虧。
西域各國看李廣利的兵力不少,但也不多。而且只有主力騎兵和數萬惡少年組成的輕步兵,補給也很少。
於是紛紛表示我惹不起你,你也別惹我。這些小國都關上城門,實施了:不打仗、不接待、不提供糧食、不提供信息的五不政策。
李廣利帶的這點人攻城有問題,補給有問題,於是只能先打這些小國,打下來就有補給,打不下來就沒有吃的……
就這樣,等李廣利他們打到了大宛鬱成的時候,以及只剩下數千人了,而且在這裏被大宛軍隊打得大敗。
李廣利等人尋思,這還沒到都城呢,就敗成這樣了,與其到大宛送死,不如先撤回去再做打算。
三、漢武帝決定第二次西征
漢武帝聽到李廣利戰敗的消息,馬上大怒,命令敦煌的官員,但凡有一個軍人進關,就地處斬。
李廣利沒辦法,只能率軍在敦煌外面駐紮喝西北風。漢武帝同時已經在積極籌備第二次攻打大宛的計劃了。
但是這個時候,漢朝在對陣匈奴的時候又損失了幾萬兵力,大家紛紛建議把攻打大宛的兵力撤回來,專門對陣匈奴。
漢武帝説出了這樣一番話:宛小國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輕漢,而宛善馬絕不來,烏孫、侖頭易苦漢使矣,為外國笑。
漢武帝的意思很明確:大宛這樣的小國漢朝都拿他沒辦法,那麼西域大夏這樣的國家肯定會看不起我們,到時候大宛的好馬不但要不來,而且烏孫這樣原來交好漢朝的國家也不會對漢朝友好了。
於是漢武帝重新徵召了邊境的騎兵部隊以及各郡的惡少年約六萬人,還有各種私下裏去沒有統計的。
這次光軍隊的補給就調動了十萬頭牛,三萬匹馬,驢、騾都以萬計,整個大漢都在討論攻打大宛的事情,僅大漢的校尉這一級別的將領就有五十餘個之多。
漢武帝是下定了決心,一定要拿下大宛。
後面的故事就簡單了,西域各國看見大漢動真格的了,一個個也不敢關門了,但凡漢軍路過,一個個都乖乖獻上糧食補給。
李廣利也順利包圍大宛,大宛的貴族眼看守不住,就殺了國王,以殺光汗血寶馬為威脅逼迫李廣利接受投降。
於是李廣利換了一個大宛國王,選了汗血寶馬數十匹,中等的以及其他公馬母馬三千餘匹,帶回去交差。
四、戰爭效果很明顯
一般史學家在這裏大都批評漢武帝窮兵黷武,為了區區幾十匹汗血寶馬,就勞師動眾,投入和產出根本不成比例。
史學家劉向就説:李廣利花費億萬,經過四年時間,死了五萬人,最後只得到30匹馬。
他還説漢武帝不但不懲罰李廣利,還給這次戰爭中的功臣封了兩個侯爵,三個卿,一百多個兩千石的官員……
意思是花費巨大、犧牲巨大、最後一點好處都沒有,這都是漢武帝和李廣利的問題,是他們的黑點。
“貳師將軍李廣利,捐五萬之師,靡億萬之費,經四年之勞,而僅獲駿馬三十匹,雖斬宛王母寡之首,猶不足以復費,其私罪惡甚多;孝武以為萬里征伐,不錄其過,遂封拜兩侯、三卿、二千石百有餘人。”——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攻打大宛前,大漢在西域的影響力很低。
西域是常年被匈奴統治的地區,大宛不過是很小很小的一個國家,如果這種小國家征討失敗了,那麼西域諸國原本對於漢的恐懼和尊敬馬上就會下降。
而最為直接影響的就是絲綢之路沿線的商人和使者的安全來往就受到了威脅。
所以漢武帝正是看清楚了這一點,所以才決定戰鬥必須繼續,哪怕暫時不管匈奴人,也要調動全國的物資攻破大宛。
在攻破大宛後,效果很明顯,“諸所過小國聞宛破,皆使其子弟從軍入獻,見天子,因以為質焉。”
西域的小國聽見宛國就這麼完了,紛紛讓自己的弟子們加入漢朝軍隊,去長安見天子,也是表示以後唯大漢馬首是瞻,子弟們自動充當人質的意思。
所以説經此一戰,漢朝的影響力和震撼力已經在西域諸國內上升到十分高的地位。大宛也換了個傾向漢朝的國王,以後只要漢武帝想要汗血寶馬肯定是沒問題了。
但是汗血寶馬雖然是好馬,卻漢武帝真的只是為了馬才兩次攻打大宛的嗎?
如果説第一次攻打大宛只是為了替使者出口氣,找幾匹汗血寶馬;那麼第二次攻打大宛就絕不是為了汗血寶馬,而是為了震懾西域國家和北方的匈奴勢力,要是連一個小小的大宛都可以屢次三番的斬殺大漢使者,搶劫絲路財寶,大漢都無力制裁,那才是西域亂局的開始。
所以有了漢武帝這樣的先例,後來才湧現出“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大漢名將陳湯。湧現出來了遠征烏桓的曹操。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同樣被孔融罵到:耗費大量的軍力只征討了毫無價值的烏桓,獲得了進貢的幾根樹枝……
所以説漢武帝可能有很多問題,但是唯獨在攻擊大宛上無法指責他窮兵黷武。而且正是這次攻伐大宛,這才體現出漢武帝雄才大略的一面。
他寧願頂着國內的反對,匈奴的威脅,毅然決然的再次出兵大宛,硬生生的在西域給大漢打下了持久的影響力,真的不愧是千古一帝。
如今一些國家,以為自己能乘着“大漢”和“匈奴”對抗的時候,可以乘亂獲取一些好處。歷史上大宛國的案例,他們恐怕是不清楚的吧。
文/以史為鑑
圖/網絡
參考資料
《漢書-大宛列傳》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