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孩子把這些話掛嘴邊,“雷區”一踩一個準,人際關係能好才怪
父母培養孩子,無不是希望將來孩子在社會上能夠自己立足,並獲得較強的生存能力,而這生存能力當中就包括社交能力。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如果一個孩子不具備社交能力,單從對孩子自身心理健康方面來説,就是個“隱形炸彈”,缺乏社交,孩子長期處於孤獨狀態,很可能會出現自閉、抑鬱等非健康心理,最後影響到孩子的身體健康。
而從孩子的社會生存方面來看,如果缺乏社交能力,也就意味着孩子不能建立較好的人際關係,那麼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可以説是寸步難行。
馬雲曾説過,社會其實就是一個人際關係社會,依靠的資源主要也是人力資源。
這些種種跡象都表明,一個孩子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並能夠建立出色的人際關係是何等重要的事情。
而在人際關係的建立當中,孩子的“言”是放在第一位,也直接關係到社交的成敗。
最怕孩子把這些話掛嘴邊,“雷區”一踩一個準,人際關係能好才怪
1、“這麼明顯的錯誤肯定不對,我覺得應該是這樣……”
當一羣人在討論一些事情時,面對他人提出的意見,部分孩子在不認同時,會直接出口打斷,並且直接當面指出對方的錯誤,不給對方留下一點面子。
試問,如果換為思考,你是被直接指出錯誤的那個人,你是否會感覺到尷尬,而且還將對方的錯誤大肆渲染、放大,這不是變相地在拆台嗎?
在人際交往中,其實最忌諱的事情就是當面拆台,並且言語是直白的,不帶任何委婉成分。大多數人對於説出這類話的人都帶有較強的排斥感,在排斥你的觀點的同時,也會連帶排斥説話者,所以很容易給他人留下不友好的印象。
當家長們發現孩子有這一習慣時,一定要去糾正孩子的説話技巧,並不是不讓孩子去表達不同的意見,這點極為關鍵。
因為部分家長認為這就是不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而是一味在表面上認同對方的觀點,這是不可取的。
可以換一種方式,讓孩子首先承認對方觀點的可取性,然後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觀點。還有一種方法更為巧妙,便是讓孩子靈活地“曲解”對方的意思,將對方錯誤的觀點“誤解”為另一種意思,這個過程如果對方能夠領悟,也會順着你的台階下,還會認同你的能力,一舉兩得。
2、“等等,我覺得應該是這樣……”
部分孩子在與人交談時有插嘴的習慣,不論對方正在表達一些什麼樣的關鍵信息,只要自己腦袋突發奇想,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便會急匆匆打斷對方的談話,而後表達出自己的看法,要知道,這種做法也是極度容易招人厭惡的。
隨意打斷他人本就是個不太禮貌的行為,但是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疏忽了這一點,以至於孩子此後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也沒有注意到這一方面。可能在家長看來不覺得有太大的關係,可是在他人的感受裏,這是個十分不討喜的行為。
應該告訴孩子,在他人發表意見的時候,不論此刻想表達的慾望有多強,自己的想法有多棒都應該等到對方表達完再表達,並且這個過程要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而不是無視或是不屑於對方的意見,儘管他的意見可能漏洞百出。
3、部分情況下單一回答“太好了”、“很棒”
來説一個頗為尷尬的事情,疫情過後送我小侄子去讀書,他讀初中,那天給他送到校門口,正好碰到他的老師,寒暄過後,老師其實也就隨意瞭解下孩子的情況,問道,“你回家有沒有認真聽我的直播?”
小侄子一張口就是誇“講的很好,可以去當名師了。”結果突然被老師反問,“那你説説我昨天上了些什麼內容?”
這下氣氛尷尬了,小侄子壓根就沒有認真聽課,哪裏能夠回答得上來。當時老師笑着讓他先回班上,雖然沒有表達出別的內容,但是心裏大多會有一個印象,“這孩子不老實。”
要知道,對於大多數“受眾羣體”而言,他們其實更希望能夠從讚美者身上聽到更為細節的誇獎。
告訴孩子,把“你太棒了”換成具體棒在哪裏,讓對方清楚的知道,你真的有在認真品味、欣賞他們的努力,這樣的人往往也會獲得更多的尊重與欣賞。
如果你家孩子常常把上述這些話掛嘴邊,簡直就是在才人際關係的“雷區”,等到差不多踩完了,人際關係網也就破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