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阻礙了我們的腳步,無法阻止的是一顆顆躍動向上的心。被“宅”在校園裏、在宿舍裏的學子們,“花式”過着各自的“雲中”生活:線上學習、志願服務、虛擬實驗室、思政活動。老師們也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為學生探索和研究創造條件,鼓勵學生“思考‘不停歇’”……慢校園中,奮進的師生最從容;慢校園中,奮進的師生最閃耀。
華東理工大學
同心戰“疫” 共“課”時艱
在華東理工大學校園內,每個人都在努力用不同的方式,讓自己在努力參與抗疫的同時保持良好的奮進姿態。華理師生通過校內“多層次信息化學習平台”、騰訊會議和釘釘會議等多元化方式有序開展學習交流,從教室走向“雲”端,隔屏相見,實現了課程學習線下線上的“一鍵切換”。任課教師在學習羣內對熱點、難點題目組織討論,設置投票形式的選擇題,瞭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對答題情況進行分析與講解。
為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生活,各學院結合自身特色和學生需求,組織開展了“科研直通車‘疫’線雲相聚”“名師講壇”等系列線上講座報告,為學生提供了一場場豐盛的學術盛宴。
老師們提供了豐富的線上活動
上海中醫藥大學
“兩天一循環”,用堅守保證實驗進度
一名留校值守的科研人員是什麼樣的工作節奏?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藥理教研室“85後”副研究員範聖潔的日程表詮釋了她的“兩天一循環”:準備線蟲食物,混入藥物,分別鋪在90多個培養皿中;檢查之前的線蟲培養皿是否被污染;觀察、採集數據;晚上看書、看文獻,指導研究生修改論文。第二天繼續“挑蟲子”——6小時,甚至9小時。
範聖潔老師在實驗室工作
她解釋説,“挑蟲子”是指在顯微鏡下把實驗用的線蟲轉移到前一天準備的新培養皿中;儘管這樣一整天下來常常腰痠背痛,但“這是相對簡單的一天。因為只要做一件事,就是‘挑蟲子’”。
目前,範老師負責指導團隊中八名研究生,擔任其中兩名碩士研究生導師,包括一名剛剛通過複試的“準研究生”。
學校進行封閉管理後,研究生不能穿越園區和校區,只能待在宿舍裏;但考慮到課題組主要方向是中藥抗衰老的藥理研究,實驗對象是線蟲,線蟲的生命週期是30-40天,需要進行全週期的觀察、記錄,如果中斷,就只能從頭再來。範聖潔便想到自己“連軸”轉個十來天,幫研究生把實驗延續下去,於是,就有了“兩天一循環”的工作節奏。
實驗室中的培養皿,見證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付出和堅守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科研工作不鬆勁
特殊時期的到來給學校的橫向項目開展帶來較大困難,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智能製造與控制工程學院科研團隊承擔了多項校企合作課題,有的課題研發週期很短,如“辦公桌面封邊機智能上料系統”僅有2個月的研發週期,項目組何成、張義方、安雙利、劉巍等老師經常開展線上攻關研討會,有的老師還堅守校園,堅持在科研一線開展科研攻關,推進項目順利進行。
測控技術與儀器科研團隊項目組負責人秦琴表示:“在抗疫情、穩經濟、謀發展的關鍵時期,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助力企業保障生產,自己感到有這個責任,也覺得很有意義”。學校武義智能製造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楊敬輝堅守科研陣地,帶領研究院全體駐武義人員在做好防疫前提下,積極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服務好武義當地企業。
何成老師堅守實驗室
上海健康醫學院
隔離不停研
上海健康醫學院黃鋼教授課題組的師生不放棄隔離期間的一分一秒,開展了諸多線上科研活動和研討,使研究生們增進了對課題的理解,為重返實驗室推進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礎。
疫情之下,正值2019級研究生畢業論文撰寫和答辯的關鍵時期。黃鋼教授和課題組的靳明明、楊浩老師及時督促和幫助研究生修改論文,並於3月25日在線上開展了一次中西醫結合專業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預答辯。
為了幫助研究生提高對科研的思考,黃鋼教授、課題組的靳明明、楊浩、田啓威老師以及全體研究生,開展了每週3次的在線學術研討,黃鋼教授一一為大家進行了點評,為每位研究生打開了後續研究的思路。
專家組為研究生畢業論文進行在線指導
編輯:吳金嬌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