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初中教師:教了20多年書,感覺不會教了,眾多限制讓教師迷茫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經典

前幾天和一位教師長輩聊天,他的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刻,同時也在思考當下教師們所處的尷尬境地究竟如何才能破局。

初中教師:教了20多年書,感覺不會教了

這位教師長輩姑且稱他為張叔,張叔在縣裏一所中學擔任語文老師,從業20多年了,其中班主任當了十多年。見過各種各樣的學生,也接觸了不同類型的家長。

雖然剛開始和學生及家長打交道時有些吃力,但後來都逐漸適應,還有了屬於自己的心得。然而最終影響他教學的不是學生和家長,反而是不斷變化的政策,不斷推出的規定,讓他感到有些困惑,不知道究竟該怎麼辦,也不知道究竟誰對誰錯。

早些年,張叔所在學校還是很重視孩子的考試成績,月考及平時測試定期舉行,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便於調整教學節奏和方式。

同時,很多主科教師會主動佔用學生自習或者體育課時間,尤其是在追趕教學進度或者考試前帶領學生一起復習。然而這些都是自願的,也是無償的。當時這種行為被大家公認為敬業。

以往遇見不聽話的學生,擾亂課堂紀律的學生,可以放開了批評,話雖然有些難聽,但效果很好,沒一會兒就把學生震住了,大家又能很快恢復到正常上課秩序中。

然而近些年,這一切都開始發生變化。

首先是測試方面,根據有關部門規定,學校的測試數量減少了,畢竟政策不允許。即便是進行了測試,比如半期考試,期末考試,最後還不允許公佈成績,擔心傷害了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自尊心。

這一點讓張叔意見很大,原本公佈成績可以激勵成績好的學生更加努力,讓成績差的學生知道差距,奮起直追。然而現在全都變了,成績差的不知道自己究竟處於什麼水平,沒有學習動力和壓力的推動,想要實現逆襲就更難了。

上課時,如果遇到不聽話的學生,張叔也不敢隨意批評學生了,因為生怕自己説錯話或者説話太重打擊了學生自信心。

表揚學生有時候感覺也不是很對,萬一那些沒被表揚的學生心理不平衡又找你説事。

一系列改變擺在面前,任教多年的他,也有些適應不了。當難以施展拳腳之後,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麼,所以最後選擇成為“笑臉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然而他也知道這種狀態對學生其實並不好,但是他也不想因為多管丟掉了自己的工作。

眾多限制讓教師迷茫

以往,敬業的教師一般會根據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教學經驗去管理學生,雖然方式從現在看來難免有些欠妥,但是效果確實不錯,畢業後的學生也能對老師表示感激。

然而現在很多教師在行事之前得思考下,自己這麼做對不對,有沒有違反有關規定,有沒有傷到學生的自尊心,有沒有一碗水端平,感覺有些迷茫。

我們常説,多做多錯,所以部分教師選擇少做,或者不做,這種現象肯定不對,但是他們又該如何破局呢?

一些感受

近些年的變化,讓一些從教二三十年甚至更久的教師有些難以適應。畢竟他們早已習慣了自己的教學方式,當某一天出台相關政策讓他們改變時,他們也很難,畢竟習慣已經養成。

或許對於新入職的教師或者工作年限相對較少的教師而言還能更加與時俱進一些,畢竟他們和現在的孩子之間沒那麼多的代溝,有的還能找到共同話題。

而當下這種狀態給我的直觀感覺就是加劇了學生的分流。我們知道,現在中考的分流比例大約在50%左右。也就是説,只有50%左右的人能進入普通高中就讀,其餘50%的人會到中職院校。

當這些新的政策讓老師施展不開拳腳時,我們會發現孩子的學習成績更加取決於他們的自制力以及家長的重視程度了。所以,成績差的孩子翻身的幾率更小了,成績好的孩子,一般學習習慣好,自然也能保持優秀。

當這種狀態持續到中考,50%分流比例也能輕鬆完成。

所以對於現在執行的各種政策,給我的感受就是,成績差的學生如果想要改變現狀,一定要主動學習,主動提問,主動思考。因為老師不會再推着你們走,也不允許這樣,更多的需要大家去思考、去探索。如果大家意識不到這一點,那麼升學考試時就是最殘酷且最真實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