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沒有勝算的戰鬥 淞滬抗戰之寶山守衞戰
説起淞滬會戰,世人通常會想到“血肉磨坊”、八百壯士。可是,慘烈的寶山守衞戰卻似乎被遺忘一般,這個現象從電影《捍衞者》遭冷遇可見一斑,這部以寶山守衞戰為背景的電影票房慘淡,觀者寥寥,着實令人唏噓。
1937年的一天,馮玉祥收到蔣介石一份電報,電報內容讓馮玉祥悲憤交加,黃埔六期生姚子青率一個營死守寶山,全營覆沒。
姚子青的這個營隸屬國軍第98師583團,營長姚子青,犧牲時年僅28歲。與他一起犧牲的還有全營500多名兄弟,一羣20來歲的小夥子。
1937年8月9日,兩名日本海軍軍官駕車闖入上海虹橋機場挑釁,被駐軍保安部隊擊斃。國民政府第二天就發表了《自衞抗戰聲明書》,8月13日,中國軍隊決定先下手為強,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抗戰史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淞滬會戰拉開了序幕。
蔣介石鐵了心要守上海,短短3個月內,蔣介石往上海調集了80萬軍隊,其中不乏“德械師”等國民黨精鋭部隊,還有“窩裏鬥”打了許多年的各地軍閥部隊,為了民族大義,他們拋棄了曾經的恩恩怨怨,史無前例的走到了一起。
淞滬會戰爆發時,在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隊員約4000人,同時,在上海附近的水域有幾十艘軍艦、200多架飛機協同作戰,日方以陸海空三軍結合的立體化作戰模式嚴陣以待。中國軍隊的強攻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日本海軍陸戰隊傷亡慘重。
但是日本人這次一根筋的要定上海了,8月23日,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將指揮第3師團、第11師團等直屬部隊分別在吳淞、川沙登陸,他們試圖與日本海軍陸戰隊裏應外合,不惜一切代價攻下上海。
中國方面,陳誠統率的第15集團軍第11、第14、第67、第98師等部進人淞滬戰場的左翼,在上海吳淞至瀏河的長江沿岸一帶阻擊登陸之敵。
此一戰,日軍陸海空協同作戰,在海軍陸戰隊的引導之下,日軍第3師團先遣隊率先登陸。
阻擊方的中國軍隊僅僅依託簡易的防禦陣地,以機關槍、迫擊炮拼死反擊。即便這樣,中國軍隊還是憑着一腔熱血於24日進行了全線反擊,守住了寶山、月浦、楊行、吳淞,四處形成了一個稜形防禦地帶。後面的戰鬥就圍繞着這四個點展開,中日兩軍激烈戰鬥,你爭我奪,互不相讓。
在以上四處中,寶山的戰略價值尤為重要。寶山地處長江咽喉位置,是阻擊日本軍艦闖進長江口岸的重要防線,也是保衞我軍側翼的重要堡壘。一旦寶山失守,則上海外圍的稜形防禦地帶就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日軍可以對我軍主力進行迂迴包圍,逆轉戰場態勢。
蔣介石非常清楚寶山的戰略價值,下令擔任主攻的第98師夏楚中部要不惜一切代價守住寶山。這個防禦寶山的重任,落在了第98師583團3營營長姚子青的肩上。
姚子青戴一副近視眼鏡,文質彬彬,乍一看就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而他的骨子裏卻有客家人不服輸的血性,環境越是惡劣,他越能迸發出驚人的能量。
8月31日晚,3營從第6師手中接過寶山城的防務,姚子青營長率全營將士莊嚴宣誓:剪滅倭奴兇焰,洗雪國恥,愛我河山,誓與敵不共戴天,誓與陣地共存亡!
姚子青和他的500名兄弟剛剛進駐寶山,日軍隨後就殺到了。9月1日,日軍集中軍艦50餘艘、飛機21架、坦克30輛,步兵5000人向姚子青營陣地,發動猛烈進攻,不分晝夜,輪番轟炸。
姚子青知道這場戰鬥沒有勝算,他們能做的只是盡全力拖住日軍前進的腳步。
9月2日,48小時不到的時間,第98師已經傷亡過半;9月5日夜,日本第3師團主力第68聯隊將寶山城團團圍困,艦炮、飛機輪番轟炸,硫磺彈在全城炸出一片火海。
姚子青營僅憑3門迫擊炮、20挺輕機槍和600條老式步槍,硬是打退了日軍十幾次進攻,可是3營也傷亡極大。夏楚中師長告訴姚子青:第1軍增援部隊已到楊行,正向寶山急進,務必堅持!”
可是直到9月6日,姚子青也沒有等來援軍,因為日軍早已把通往寶山的通道完全截斷,在日軍強大的火力下,援軍根本沒有辦法接近寶山,寶山此時已經是一座孤城、血城、火城。
姚子青清點了一下人數,全營僅剩下100餘人。此時的姚子青橫下一條心,決定與日寇死磕到底。
9月7日早晨,縣城東南角被日軍攻破,姚子青率僅剩的官兵與日軍進行最後的拼殺,直至全部壯烈殉國。
寶山失守了,但是姚子青營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血性。據城內倖存的老百姓説,姚子青和他的戰士們的遺體出人意料的被日軍收殮掩埋,一隊鬼子兵列隊鳴槍向他們致敬。
至寶山失守,中國軍隊的稜形防禦體系被日軍徹底瓦解,中日兩軍苦苦纏鬥,結果是日軍的兩塊登陸場終於得以合攏,兩個師團的日本軍隊浩浩蕩蕩向殺向上海市中心。
2個月後,上海淪陷。國軍60?精鋭部隊損失殆盡……
人們不禁要問,蔣介石為什麼選擇上海這樣一箇中國的經濟命脈之地,“不自量力”的與實力明顯優於己方的日本進行決戰。
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直眾説紛紜,有説是為了轉移日本戰略進攻方向,也有説是為了消除首都南京的潛在隱患。還有一種説法,因為上海是西方列強利益的集結地,在上海大打一場,也許西方列強會出手阻止那場戰爭。
不管出於什麼目的,淞滬會戰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臆想。也正是有姚子青這樣的數以萬計的熱血將士,他們抱定誓死報國之心,與實力明顯強於自己的日寇死磕到底,才有了之後的“相持”、“反攻”。對於姚子青等幾十萬將士的犧牲,但凡承認自己是炎黃子孫的中國人都會發自內心的感到心疼、惋惜。
淞滬會戰之後,有“事後諸葛亮”説,這是一場沒有勝算的仗,這仗本來就不應該這麼打。筆者不禁要問問這些“諸葛先生”:依你説,這仗又能怎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