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西北民族大學建校70週年紀念大會在蘭州舉行。圖為會議現場。西北民大供圖
中新網蘭州10月16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西北民族大學建校70週年紀念大會16日在蘭州舉行。國家民委副主任劉慧表示,作為新中國成立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該校自1950年成立至今,從只有8名學員的“藏民問題研究班”到如今成為擁有56個民族3萬餘名師生的綜合性大學,成為中國民族高等教育院校鑲嵌在大西北的一顆璀璨“明珠”。
1949年9月,彭德懷指示第一野戰軍政治部在蘭州成立藏民問題研究班。同年11月,藏民問題研究班擴大為藏民學校。1950年初,藏民學校更名為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蘭州分校第三部。1950年8月,經中央批准,西北民族學院正式成立。2004年,學校更名為西北民族大學。
圖為10月15日晚,西北民族大學舉辦建校70週年教學成果展演。 楊豔敏 攝
立德樹人育18萬人才
西北民族大學校長郭郁烈表示,70年建校史,是一部胼手胝足、赤地立新的創業史;是一部攻堅克難、砥礪實幹的改革史;是一部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拼搏史;更是一部交往、交流、交融的團結史。
70年來,西北民族大學恪守“勤學、敬業、團結、創新”的校訓,篳路藍縷、薪火傳承、砥礪前行,已建設成為涵蓋11個學科門類、73個本科專業、本碩博三級學位授權資格、56個民族全日制在校生近3萬人的綜合性大學。
郭郁烈説,70年來,以“中國好人”“醫者楷模”馬娟文,歐洲華人十大科技領軍人才張傳芳,中國克隆豬第一人潘登科,中國電影“華表獎”獲得者汪小平等為代表的18萬餘名民大學子,從這裏選擇紮根西北、服務邊疆,奔赴五湖四海、世界各地。
圖為西北民族大學舉辦建校70週年教學成果展演。 楊豔敏 攝
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70載,我們始終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郭郁烈説,學校注重發揮學科優勢和區位特色,瞄準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促發展。
該校於洪志教授團隊研發的《藏文視窗平台字處理軟件和藏文網站》等成果,兩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學校還建成了世界首家藏文網站“同元藏文網站”,並寫入《中國人權白皮書》;三代格薩爾史詩研究專家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恆心韌勁,蒐集、整理、翻譯、研究出版了2500餘萬字的《格薩爾文庫》,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
學校高新技術企業蘭州民海公司研發的動物血清系列產品,銷量佔全國市場份額的40%,國內新冠肺炎病毒滅活疫苗70%以上的生產用血清都由該校提供。此外,學校還組建“甘肅鴻智達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獨立研發、國內唯一的“一帶一路特色農產品多語言電商平台”,帶動民族地區特色農產品走向世界。
此外,西北民大編輯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獻》《英藏敦煌藏文文獻》,助推了中國珍貴歷史文獻的迴歸與面世。
圖為西北民大學生表演敦煌舞。 楊豔敏 攝
聚焦民族地區發展:扶危濟困
據郭郁烈介紹,近年來,西北民大依託國家民委“雙語”人才培訓基地,承擔並完成最高人民法院、原文化部、原蘭州軍區委託培訓項目以及藏區醫療衞生人才定向培養任務,培訓幹部、專業技術人才近4000人。
該校還承擔中國-馬來西亞國家聯合實驗室的組建、石油污染土壤修復技術、藏文自動分詞與標註系統等橫向合作項目,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進入新時代,西北民大積極舉辦“一帶一路”建設與文化遺產研究論壇等學術活動,被原文化部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
西北民大還選派幹部、教師赴武陵山片區、臨夏州、臨潭縣等地擔任聯絡員、駐村工作隊員參加脱貧幫扶,積極推動藜麥種植、加工等31個幫扶項目的實施,在助力“三區三州”脱貧攻堅等各項工作中成效顯著,學校獲甘肅省委省政府頒發的“民心獎”。學校派往甘南州臨潭縣3名駐村幹部被授予“全省脱貧攻堅幫扶先進個人”。
西北民大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被國務院授予“國家西部大開發突出貢獻集體”榮譽稱號。
劉慧表示,70年來,西北民族大學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投身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為促進民族團結、推動民族地區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甘肅省省長唐仁健表示,70年來,西北民族大學紮根西北大地,堅持為國育才,始終聚焦民族地區發展、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助力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中不斷作出新貢獻,特別承擔少數民族人才培養任務,推動甘肅高素質人才建設中展現新作為,助力甘肅民族地區脱貧中彰顯新擔當。
甘肅省委書記林鐸、國家民委副主任劉慧還為獲得“西北民族大學建校70週年特別榮譽紀念章”和“榮譽紀念章”的教師代表頒發紀念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