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要花2個多億,從印度進口茶葉?

中國為什麼要花2個多億,從印度進口茶葉?

◆一切的高端都離不開品牌。

正解局出品

茶葉,起源於中國,幾乎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可現在,説起茶葉,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和英國、斯里蘭卡、印度等這些原本不產茶的國家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

可能出乎不少人的意料,2019年,中國共進口茶葉近4.4萬噸。

其中,中國向印度買了超過1.3萬噸茶葉,花了外匯3124萬美元。

印度種茶歷史,還不到200年。

作為茶葉故鄉,中國為什麼現在需要這樣大規模地從印度買茶葉呢?

01

一場偷竊,本不產茶的印度成了茶葉王國

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人就開始栽茶。

先有傳説“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後來,唐人陸羽著有茶界的百科全書《茶經》。

中國為什麼要花2個多億,從印度進口茶葉?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

從識茶、辨茶,到喝茶、品茶,再到茶的貿易,直至奠定茶的霸主地位,中國花了千年時間。

而走下神壇,卻像是須臾之間。

這得從一場盜竊説起。

1848年10月,武夷山腳下來了兩個陌生人:一主一僕。僕人透着精明,看打扮是個中間商。主人身材高大,全程一言未發。

據僕人介紹,他的主人來自長城以北,想要購買茶樹和茶種。

茶園老闆很是熱情,帶他們參觀了茶葉生產房間,併為他們介紹了茶葉從種植、採摘到炒青等一系列流程。

趁沒人注意,主人打開筆記本,將一切記下。

臨走前,這一主一僕買了兩萬株茶樹苗及大量茶種。

實際上,這位主人,並非長城以北的客商,而是一名英國人,名叫羅伯特·福均。

中國為什麼要花2個多億,從印度進口茶葉?

茶葉間諜羅伯特·福均

他只有一個目的:受英國東印度公司委託,竊取中國茶葉機密。

福均的計劃很成功,把中國茶樹、茶種偷偷運到當時英國殖民地印度,再輔以中國傳承千年的育茶、炒茶技術,造就了中國茶的強大對手:印度茶。

但印度茶的出現,未能直接摧毀中國茶。從出口量來看,鴉片戰爭後30年,中國茶葉還是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據統計,鴉片戰爭前幾年,中國每年出口茶葉大約45萬擔。

到了1856年,僅上海就出口了44.5萬擔茶葉。另一個通商口岸福州,出口量也達到了30.7萬擔。

1881年,上海、福州的出口茶葉更是分別達到了62.3萬擔、66.3萬擔。

中國為什麼要花2個多億,從印度進口茶葉?

鴉片戰爭後三十年,中國茶葉出口得到了較快發展

但實際上,這只不過是通商口岸擴大後的紅利效應,以及迴光返照罷了。

19世紀末,中國茶葉出口江河日下,量價齊跌。大量的茶商、茶農破產,茶園荒廢,整個行業進入全面危機。

1903年,中國茶葉佔世界茶葉出口量降至33.09%,1921年更是降至8.79%,已然喪失世界一流茶葉大國的地位。

清代時期,中國茶農種植茶葉的場景

而同時期的印度茶,卻混得風生水起。

1890年,印度對英國茶葉出口量超越中國。三年後,這一數據增至中國的3倍。

從整個世界市場來看,20世紀前50年,印度均佔據了世界茶葉產量和出口的30%以上,一度達到50%。

本不產茶的印度,成了世界茶葉王國。

中國為什麼要花2個多億,從印度進口茶葉?

印度茶葉重鎮:阿薩姆邦

印度茶葉除了品質不斷提高,還使用了機械化製茶。

1870年後,在技術革命加持下,印度茶企將揉茶、切茶、焙茶、篩茶、裝茶等各環節,先後換上了機械化的外衣。

機械化的孿生兄弟,就是規模化。

19世紀後期,印度已經出現千人規模的製茶大廠。其競爭力和前景,比中國傳統的小作坊高出很多。

當時國內也有人意識到了危機,不少有學之士在申報等主流報紙上宣傳機械製茶。

但對於當時的中國茶企,船小反而難調頭,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經驗。

大量中國茶葉小作坊,只能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中國為什麼要花2個多億,從印度進口茶葉?

解放前,中國茶葉手工生產仍佔茶葉產值的90%以上

如果當時中國有幾家大型茶企和品牌,而非一盤散沙,情況也許就大不一樣了。

這些問題,其實到現在還沒有根本改觀。

02

近七萬家茶企卻比不上一家立頓

改革開放後,中國茶企有所恢復,特別是產量方面,回到了世界一流國家的行列。

憑藉着龐大的國內市場,中國茶葉的產量已經連續多年佔據世界第一,比第二名的印度高出近一倍。

中國為什麼要花2個多億,從印度進口茶葉?

在出口量上,中國也不差,穩當地佔據着世界前三強,是印度的近1.5倍。

中國為什麼要花2個多億,從印度進口茶葉?

可以説,無論從國內還是國外來説,茶葉大國,中國是實實在在做到了。

但如果説起茶葉強國,還有不少的路要走。

從出口均價來看,2018年中國茶葉出口均價為4.88美元/千克,不僅低於日本、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就連巴西、斯里蘭卡,也比不上。

值得欣慰的是,中國茶葉的出口均價在2013年已經和印度持平,並在隨後的幾年超過了印度。

中國為什麼要花2個多億,從印度進口茶葉?

2001-2013年中印兩國茶葉出口均價對比

但另一方面,印度的單位面積產出水平,仍領先中國不少。

據統計,印度茶葉的單產為每公頃17.1噸,而同期的中國只有10.3噸。

也就是説,中國茶葉出口均價雖勝過印度一籌,但在單位產出水平上,還有不少差距。

在國際貿易學中,有一個術語叫RCA指數,專門用來衡量某個國家某一產業在貿易中的比較優勢。

通常來説,如果一國的某個產業RCA指數大於2.5,則表明該國的該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

茶葉方面,中國和印度的RCA指數,一個是1.79,一個是6.36。

中國是前者,印度是後者。

而這背後,還是因為中國茶企沒有帶頭大哥。

國內的茶企普遍“小而不美”。有數據顯示,中國共有6.7萬家茶企,但產值普遍在百萬級左右,過億的寥寥無幾。

國內兩家領先茶企的營收及利潤

即便是1993年創立,2011年登陸港股市場的中國茶葉老大天福茗茶,2019年的營業收入也只有17.97億港元,不及整個市場的1%。

宏觀上來看,2019年中國營收過億的茶企只有7家,5000萬至1億的更少,只有4家。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據《經濟日報》報道,英國茶葉巨頭立頓,僅紅茶一項,2019年銷售額就達28億美元,高於當年中國茶企總出口額21.75億美元。

早在2017年,《人民日報》就注意到了這一現象,發表了一篇名為《破除“千萬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頓”窘境》,指出中國茶葉產業大而不強,缺乏知名品牌。

03

中國茶葉到底缺什麼?

近7萬家茶企、8000萬個茶農,卻出不了一家立頓,這是不少國人的心病。

這背後的主要原因,還在於品牌建設的差異。

中國茶葉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有限。特別是對西方來説,他們更喜歡喝紅茶,對中國茶葉品牌知之甚少。

英國茶理事會顧問簡·帕蒂格魯曾表示,英國人每天總共喝掉1.65億杯茶,平均每人1天3杯。

下午茶就起源於英國

而幾乎將一生1/3的時間花在飲茶上的英國人,除了國內品牌,也只喝日本、印度茶。

中國茶葉的出口以亞非國家為主,比如説摩洛哥、烏茲別克斯坦、加納等,而像阿聯酋、英國等富裕國家的茶葉進口,基本被印度、肯尼亞、斯里蘭卡佔據。

對於富裕國家或者發達國家來説,他們更喜歡選擇高端的牌子貨。

這正是中國茶企欠缺的。

比如我們知道鐵觀音很有名,卻從未聽過哪個牌子的鐵觀音特別好。西湖龍井、雲南普洱茶、江蘇碧螺春等茶葉也一樣,往往 “有名無姓”。

即產地出名,卻沒有一個足夠響亮的牌子。

據全球大型技術調查顧問公司TechNavio公佈的數據,2018年全球十大茶葉公司,基本上被英國、美國、印度等國家霸榜,無一個屬於中國。

中國為什麼要花2個多億,從印度進口茶葉?

先有對品牌的重視,後有品牌,再有議價權與溢價權。

説起對品牌的重視,立頓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百年立頓”,這4個字一點也不誇張。早在1890年,立頓就出現了。

重視品牌建設的立頓,初創時就想了一句很好的廣告詞:從茶園直接進入茶壺的好茶,用今天的話來説,就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為了擴大立頓的品牌影響力,其創始人托馬斯·立頓還充分發揮自己的名人效應,爭取到了英國女王賜予的爵位,並被女王稱為“世界紅茶之王”。

再加上從貧民窟到著名企業家的躍升,托馬斯·立頓的個人魅力,無疑促進了立頓這一品牌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發展。

中國為什麼要花2個多億,從印度進口茶葉?

《時代週刊》封面上的立頓爵士

1972年,立頓被全球巨頭聯合利華收購,這非但沒有使立頓消失,反而激勵其開啓了新一輪的擴張。

從電影、電視,再到各種時尚雜誌,甚至在網絡小説中頻頻出現,立頓這一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杜拉拉昇職記》中植入的立頓紅茶廣告

酒香還怕巷子深,沒有足夠的品牌優勢,就很難有足夠的地位與收益。

縱觀各行各業的龍頭,比如可口可樂、貴州茅台,無不是以品牌取勝,鮮有憑數量取勝。

04

由大到強,任重而道遠

進入新時代,很多茶企意識到了品牌建設的重要性。但知易行難,這條路註定任重道遠。

從目前來看,中國茶企在建設高端品牌的路上,至少有三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其一,是聲譽。聲譽也就是好的知名度,先有聲譽後有品牌。

但在不少外國人的眼中,中國茶葉常常和低端的中國製造綁在一起。

一方面固然有其思維固化的原因,另一方面與中國茶葉本身不無關係。

早在2012年,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發佈了一份報告,稱其購買的9家中國茶葉品牌的18份茶葉,每份含有至少3種農藥殘留,涉及天福茗茶、峨眉山竹葉青等知名品牌。

綠色和平在全球超40個國家設有分部

前幾年,更是有個別機構稱“中國98%的茶都有農藥殘留”,一時間把中國茶葉推向了風口浪尖。

歐盟作為一個大的經濟體,對中國茶葉的進口數量很少,主要原因就是達不到其最低茶葉殘留標準,即所謂的技術貿易壁壘。

中國為什麼要花2個多億,從印度進口茶葉?

符合有機認證的中國茶葉還很少

其二是政府的支持。在印度、越南等國家,政府都設有茶葉局,負責協調、研究茶葉的整個生產過程和政策。

而單個企業的力量往往很薄弱,更難以從宏觀上協調、研究整個茶葉行業的發展方向。

其三是宣傳力度。公元9世紀,茶葉才從唐朝傳入日本。可以説,日本茶文化的產生,比中國晚了約2000年。

然而,對於西方國家來説,日本茶葉比中國知名得多,甚至有人認為茶文化、茶道就產生於日本。

因為早在明治時期,日本的一個美學大師岡倉天心寫了一本書:《茶之書》,風靡歐美,極大地普及了日本茶文化。

而當時拒絕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只能被半路截和。

中國為什麼要花2個多億,從印度進口茶葉?

早期人類全球貿易地圖中,中國茶葉是最重要的物品之一

一葉知秋,中國茶行業的問題,何嘗不是整個中國的問題?

如何在分配蛋糕時有更大的話語權?如何將產業鏈往上游延伸,打破一次次被卡脖子?

這都需要品牌,更需要由大到強的轉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98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為什麼要花2個多億,從印度進口茶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