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中國歷史上第一面國旗“黃龍旗”是在屈辱無奈中誕生的!
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是一個國家的主權意識不斷增強後必然的產物,最早誕生於近代歐洲。
清朝原本是沒有國旗和國旗的概念的,後來在和西方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因為不斷吃虧才逐漸認識國旗並意識到國旗的重要性。
“落後就要捱打”,打捱多了,也就學乖了。1862年10月17日,清政府終於制定了歷史上第一面非正式國旗——三角黃龍旗。此後,三角黃龍旗一直使用了近30年,直到1900年才被長方形黃龍旗取代。
1.連續吃虧意識到國旗的重要性
1856年10月8日,英國侵略者因為“修約”的無理要求被拒,製造了嚴重踐踏中國主權和損害中國管轄權的“亞羅號事件”,此事後來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實際上,“亞羅號”跟英國人沒有多大關係,它的船主是香港華人葉亞明。也就是説,“亞羅號”其實是一艘中國的普通船隻,但英國人卻以此為由挑起了戰爭。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1856年10月8日早晨,4名中國官佐和60名兵丁因為懷疑曾被海盜奪去的“亞羅號”船上藏有一個臭名遠揚的海盜而登船搜捕。最終,他們拘拿了船上的12名華人船員。但是,在搜捕過程中,英國國旗卻不知被誰扯了下來。
10月12日,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兼全權代表包令的指示對中方侮辱英國國旗以及不經英國領事的許可拘捕船員(“亞羅號”曾向英國香港皇家殖民地當局登記,但此時“亞羅號”的登記已經過期)提出嚴重抗議,要求釋放全部12名船員以及尊重英國國旗,並以“水師扯下英國國旗、侮辱國旗”為由要求兩廣總督葉名琛在48小時內出具一份書面道歉。
葉名琛嚴詞否認當時船上掛有英國國旗、拒絕道歉,並質問巴夏禮“為什麼干預一樁由中國巡捕在一艘停泊於中國港口及中國人所擁有的船上拘拿中國人的案件”。
顯然,巴夏禮對葉名琛的答覆非常不滿。為了逼迫葉名琛讓步,巴夏禮下令扣押一艘中國師船作為賠償要挾。10天后(10月22日),葉名琛被迫放回了12名船員,卻依然拒絕道歉。次日,英駐華海軍突然闖入虎門海口,進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向廣州發動進攻,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由於廣州當地軍民的英勇抵抗,英軍被迫於1857年1月退出珠江內河。但是,在這次事件當中,當時的中國人和清政府卻第一次意識到了國旗的重要性。
無獨有偶。1862年,大清朝又吃了一次沒有國旗的啞巴虧。
當時,在湖北長江水域發生了一起中英水兵鬥毆事件。事後,在雙方交涉的過程中,佔盡便宜的英國人一口咬定中國船隻沒有掛國旗,所以不知道那是中國兵船,拒不負責。
後來,此事被上報到了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恭親王奕?那兒。奕?痛定思痛,開始考慮制定一面國旗。
2.為維護清朝威儀決定製定國旗
鴉片戰爭後,中國國門洞開,閉關自守的清王朝被迫同西方列強交往。隨着和西方列強的交往日益增多,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洋務運動領袖李鴻章在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經常會遇到西方列國莊嚴懸掛國旗、而中國無旗可掛的情況。對此,李鴻章常常深感“有失天朝威儀”。
實際上,李鴻章後來還遇到過清朝沒有國歌的尷尬。
1896年5月,李鴻章應邀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儀式。當時,司儀每唸到一個國家,這個國家代表就出來,並奏這個國家的國歌。但是,唸到大清帝國的時候,當場卻一片死寂。原因很簡單,大清帝國沒有國歌。當時,大家的目光紛紛投向了坐在輪椅上的李鴻章。這時,這位大清帝國的代表做了一個大家意想不到的動作——他站起來,清了清嗓子,親自將“國歌”(其實是李鴻章家鄉的廬劇)清唱了一遍。李鴻章唱完後,全場掌聲雷動。
為了維護清朝威儀,李鴻章最終決定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場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國的旗幟,請求頒制國旗。
3.三角黃龍旗誕生
1862年中英水兵鬥毆事件發生後,奕?終於意識到了國旗的重要性。
為了使制定國旗的想法儘快落實,奕?將打算提議制定國旗的事情通過書信告訴了時任兩江總督曾國藩,向他詢問在船艦上增掛龍旗是否可行。
曾國藩接信後,第一時間把湖北、江西等地涉及水軍的巡撫找來會商,眾人一致認為應該儘快制定國旗。於是,曾國藩將眾人對此事形成的統一意見報給了奕?:擬設計黃龍旗為國旗,以皇家專用顏色“黃色”作為底色,用“龍”象徵皇權和皇帝。不過,後來曾國藩發現製作出來的黃龍旗形態與長方形的滿清正黃旗相似。為防止僭越,曾國藩決定將之削去一角。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面“國旗”就變成了三角形的黃龍旗。
1862年10月17日,清廷批准了總理衙門奏請制定三角黃龍旗的請求,並委託總理衙門發表照會:“希即行知貴國各路水師及各船隻。嗣後遇有前項黃龍旗幟,即系中國官船,應照外國之例,不準擅動。倘有移動,即照犯禁辦理。”
自此之後,中國所有官船(民船不得懸掛)、水師船艦以及個別涉外官衙均開始懸掛三角黃龍旗。從此,三角黃龍旗成為了清王朝歷史上第一面非正式國旗。
1872年,總理衙門擴大了三角黃龍旗的使用範圍,所有福州、上海炮局所制船舶及各關口巡河船,均建此旗以標認識。隨後,在一些外交場合和博覽會中,清政府使團開始用三角黃龍旗作為代國旗。
4.正式國旗誕生
1881年9月,清政府從英國定購的“揚威”號、“超勇”號兩艘巡洋艦回國。當時,“揚威”號、“超勇”號升掛的仍然是三角黃龍旗,與西方列強各國軍艦上的長方形國旗皆不相同。為了和國際接軌,李鴻章經清廷批准制定了北洋水師軍旗的質地、章色,又將三角黃龍旗改成了長方形黃龍旗。不過,此時長方形黃龍旗也只能算是清朝的海軍旗,還不是全國通用的正式國旗。
直到1889年5月26日,清末駐美國公使張蔭桓奏請定長方形黃龍旗為國旗,清政府才決定從1900年起採用本為海軍旗的長方形黃龍旗作為大清國旗。可惜的是,黃龍旗在全國懸掛之際,正值國家危難之時——1900年,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
此後,長方形黃龍旗(俗稱“黃龍旗”)一直被當做清朝的正式國旗使用,直到1912年清王朝覆滅才被“五族共和旗”(五色旗,中華民國第一面法定國旗)取代,正式退出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