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遇到困難,有些家長對孩子有個完美期待,總是希望孩子勇於克服困難,遇到困難就往前衝,什麼都不怕。
聽上去虎虎生威,但家長可以問自己一句,自己做得到嗎?很多家長遇見生活中的困難都會退縮和沮喪,那麼我們憑什麼要求一個小孩,像鋼鐵戰士一樣,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呢?!
咱們説的困難其實包含兩個層面,分別是困難本身和困難感。困難本身是客觀的,困難感是主觀的,有的人面對一個小困難卻有很大的困難感。
而有的人剛好相反,面對一個很大的困難,卻只有很小的困難感,甚至沒有困難感。遇到困難會變得興奮。那我們接下來就探討一下孩子的困難感來自哪裏呢?
孩子生活在家庭當中,父母對他的影響是最深遠的,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的回應方式,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孩子的困難感,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家長不近人情,給到孩子的是責備、強迫、不理解,那麼就會放大孩子的困難感,產生強烈的畏難情緒。
當然過度心疼孩子也不是好事,通常孩子遇到困難,會經歷一個內心掙扎的過程,很多仁慈的父母。見到孩子難過糾結就會阻斷孩子的掙扎,同時也阻斷了孩子克服困難的嘗試。
孩子的困難感除了與父母的回應方式有關,最直接相關的是孩子本身的歸因方式和感知方式。所謂的歸因方式,通俗的説就是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孩子把原因歸結於什麼。這個解釋直接影響孩子的困難感。
歸因方式通常有4種:能力不夠、努力不足、任務難度大、運氣不佳。我們不難看出能力不夠,努力不足是內因,而任務難度大,運氣不好則是外因。如果孩子歸因為運氣,這是一個飄忽的原因,那麼他會沮喪,但是接下來沒有改進行為。如果孩子歸因為任務難度大,那麼任務本身的原因也不怪自己,因此他容易抱怨沒有改進行為。
如果孩子歸因為能力不足,就是內因是比較負責任的方式,但是能力一時半會很難提高,所以孩子也容易沮喪,並且不容易找到提高能力的路徑和方法。如果孩子歸因為努力不夠,這個內因是最容易改變的,也是可以找到切入點馬上行動的。
所以我們作為家長要培養孩子對於困難的理解和感覺,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困難的方式。一個孩子的基礎感覺好,也是對具體事情的感覺好,都可以降低孩子的困難感,增強孩子的意志品質。
那麼從哪些方面努力能降低孩子的困難感呢,作為父母不妨從如下三方面來着手:
做孩子的支持者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通常也是他最脆弱的時候,這時候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理解,給他探索的空間,對孩子放手。在會與不會之間讓孩子嘗試探索,承受焦慮和沮喪。
屬於孩子的苦,讓他自己去品嚐。父母沉住氣不添亂,讓孩子停留在困難界面,這是克服困難的前提。當然我們也不能把孩子推入絕境,等他用盡了自己所有的辦法,我們要給他一些有力的支持!
改變歸因方式歸因方式包括能力不夠、努力不足、任務難度大、運氣不好,作為父母我們要引導孩子向內歸因,加強努力,提高能力。
比如有個孩子數學成績一直不好,他心裏比較排斥上數學課,每當考試之前都特別緊張,這個時候家長可所有的數學試卷找出來,找到考的相對比較好的那幾次,和孩子説:你説不擅長數學,那這次的好成績是怎麼考出來的呢?
並且告訴他這幾次考試成績比較好的都是因為寫作業認真、寫在考前查缺補漏,有針對性的做了複習,所以這幾次成績好是努力的結果,這足以證明是可以學好數學的!
教孩子學會分解目標很多孩子在做事的時候,不會分解目標,他們總是整體的看一件事情。比如想着要寫完一本寒假作業就覺得遙遙無期,但是如果把任務分解到每一天,其實很容易完成。
所以孩子做事情有濃重的困難感的時候,我們要教他們把事情進行分解,如同一條路,無論多陡緊挨着的兩釐米都幾乎是平坦的。孩子分解目標之後,我們還要教他們在心中畫出路線圖,能把所有的動作連貫在一起。
比如我們教孩子洗碗,可以從幫他們數出動作開始,比如:
1、洗碗
2、收盤子
3、擦桌面
4、倒洗潔精
5、洗碗
6、洗盤子
7、洗筷子
8、洗抹布
9、衝餐具
10、收好餐具
如果一個孩子能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先分解目標,然後再分解成具體的動作,那麼這個孩子做事情就會連貫、流暢、高效,能把困難降低到最低程度。
在孩子做事情的過程中,困難感如影隨形,我們輔助孩子把這種感覺降低,最大限度減少。這樣內在動力才有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