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終於等到您,還好我沒放棄!您終於來了!這裏有您最想知道的!這裏有您最想不到的!這裏有您在別的地方看不到的!總之,您來對地方了~那麼下面就讓我帶您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
公元1592年,萬曆朝鮮戰役爆發,日本舉兵進攻朝鮮,並想以朝鮮為跳板,藉此覬覦大明江山。大明王朝隨即察覺出日本的真實用意,為了彰顯大國威嚴和救助朝鮮,從而出兵援助朝鮮。
明、日雙方爆發了多次大戰,戰況十分激烈,平壤之戰作為萬曆朝鮮戰役中的重要一環,其涉及兵力之廣、規模之大,都成為了萬曆朝鮮戰役的重點。
此次戰役決定了平壤城的歸屬,所以雙方都是準備充分,而明、日、朝三方軍隊的武器裝備成為了影響勝負的關鍵因素。研究三國軍隊此時配備的冷兵器,可以知曉當時各國對於軍事裝備的重視程度,以及軍備差異背後藴含的帝國興衰。
萬曆朝鮮戰爭第一階段
時代背景
此時的日本已經結束了混亂不堪的戰國局面,豐臣秀吉基本統一了日本全境,可是志得意滿的豐臣秀吉,不滿日本狹小的國土,再加上日本此時已經接觸到了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他決定先入侵朝鮮,再圖謀經濟繁榮的大明王朝,於是,萬曆朝鮮戰役便在豐臣秀吉的謀劃下爆發了。此後的平壤之戰更是決定了朝鮮王朝的歸屬,此戰役可謂是至關重要。
平壤戰役的始末
平壤之役歷經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明將祖承訓率兵三千餘人,孤軍攻打平壤城,但慘遭失敗;第二階段是明朝增派援兵,在提督李如松的指揮下,會同朝鮮軍隊共同攻打平壤城,最終擊退守城日軍,收復平壤。
在這場戰役中,明朝軍隊由多支地方部隊組成,吳惟忠率南兵三千人前往遼東,遼東兵數萬人趕赴義州協防。薊鎮、保定各五千人,宣府、大同各八千人,後來又調四川劉綎兵。這其中主力部隊是遼東騎兵和南兵。
日本方面駐守在平壤城內的日軍主要是由豐臣秀吉的嫡系部隊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再加上第二軍的一部分組成,另外還有投降的朝鮮軍隊 5000 人。
平壤之戰
雖然主戰場位於朝鮮境內,但是戰爭雙方是大明與日本。朝鮮方面,僅僅派兵使李鎰、防禦使金應瑞率軍參戰,並且未在戰爭中發揮多麼重要的作用。
宣祖國王在平壤平復後給神宗皇帝的奏本提到:朝鮮軍人袖手駭縮,只能看見他們的鐵騎來回奔跑,卻不見他們進兵攻擊。另外在各種史籍裏也沒有看到朝鮮軍隊直接參戰的記載。反倒是那批投降日本的朝鮮軍,表現優異,讓明軍吃了不少的虧。
《宣宗實錄》中便提到:明朝的李如松、汝梅等率兵進迫大同門,日軍隊伍中的朝鮮叛軍亂箭齊發,致使明軍中箭者甚多。
冷兵器對比
平壤之役中,雖然交戰雙方並未發生大規模的冷兵器對戰,因此無法直接對比三國的冷兵器性能,但我們可以在平壤之役前後發生的幾場交戰中看出一些端倪。
劣刀
在平壤之役結束後不久的碧蹄館之役中,明朝和日本雙方曾有過短兵相接。朝鮮、日本的史料都記載了這次交戰:戰爭初期,日本方面是用了火器的,因此很快地襲擊了平壤。
碧蹄館之役明朝提督李如松所率領的北部騎兵,不使用火器,只持短劍鈍劣。日本步兵因此驕傲自大,改用大約三四尺長的刀刃,但是卻精利無比。正如上面所説,明軍在追擊敵人時,沒有動用火器,只動用了短劍劣弩,這不免讓人懷疑。不過日軍準備的鋒利無比的戰刀,可以側面證實明軍冷兵器方面略遜一籌。
朝鮮方面,冷兵器的使用則相對單一,主要以弓矢為主。
李如松曾對朝鮮官員抱怨道:拒戰之時,射傷中國軍人及馬匹,都是朝鮮國叛軍的箭羽。朝鮮的柳成龍也承認朝鮮雖然軍事上不算強盛,但箭術精通者比比皆是。柳成龍曾就日、朝軍隊的優勢進行過分析對比,把日本和朝鮮在兵器以及戰略戰術上的強弱進行比較。
朝鮮弓箭
日本佔據三點優勢:鳥銃、槍刀以及突襲戰。而朝鮮的唯一長處就是弓箭。而比之日本的鳥銃,無論是攻擊力還是聲勢威脅,都遠遠不及。而弓矢的使用只能依賴於有利的地形和機動的性能。
因此,朝鮮軍隊在冷兵器方面相對日本處於劣勢。但如果地形有利於朝鮮軍隊的話,朝鮮軍隊也是可以戰勝日軍的,朝鮮的韓克誠,在海汀倉之戰中就憑藉朝鮮騎兵的善射,憑平地馳突,取得了對日本的一場大勝利。但總體而言,朝鮮的冷兵器實力是明、日、朝三方中最弱的一方。
在16世紀末,明、日、朝三國或者是通過本國發展,或者是通過他國傳入,都已經擁有了火器,並且軍隊中皆配有火器。不過平壤一戰中,雙方雖然都使用了火器,但傳統冷兵器依舊是戰役中最關鍵的制勝因素。
克敵制勝
明朝政府為了這場戰爭在各地中徵集了大量的冷兵器,如在遼海道徵集的冷兵器,筤筅236根,鏜鈀200杆,竹長槍250杆,木長槍250杆,在遼東各衞所取,弓1237張,弦1237條,箭128700枝。
筤筅示意圖
其中筤筅、鏜鈀等冷兵器,都在明朝嘉靖年間平定沿海倭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看出,明朝在配備冷兵器的時候,主要考慮的是如何剋制日本兵器。
野心侵略
日本方面,配備的多是進攻型的冷兵器。朝鮮官員柳成龍在其著作《懲毖錄》中記載:柳成龍軍登大興山頭,望見日本倭軍甚多,劍戟如雪。《宣祖實錄》中也提到:日本倭軍在城牆之上多張五色旗幟,束長槍、大刀,刀槍一齊向外,做出防禦的姿態。
而記述比較詳細的是日本方面的史料,伴友信在《中外經緯傳》中提到日本為了這場戰爭投入了大將一百五十員,戰馬五萬匹,大鋤五萬柄,斬刀十萬,長槍、斧頭十萬,砍柴刀十萬,長刀五十萬,鳥銃三十萬,可謂是三尺長刀,人手一把。這則史料中,雖然誇大了日本的出兵人數,但基礎的軍事武器卻沒有造假,在其他的史料中也能得到印證。
做工精美的倭刀
從這些資料中,可以歸納出日軍所用的冷兵器有:劍、戟、長槍、大刀、斬刀、長槍、斧頭、砍柴刀、長刀。其中“劍”和“長刀”都是指日本刀,也就是倭刀。倭刀可以説是日軍在平壤之役中,最重要的冷兵器了。此外由於倭刀做工精良,在明朝時,便經常向中國出口,日本還多次把倭刀當做貢品進貢給明朝政府,在張燮的《東西洋考》中,就盛讚倭刀之利,中國人多鬻之。
從日軍所準備的冷兵器種類及鋒利程度,可以清楚看到豐臣秀吉的侵略野心。
自我保護
朝鮮軍隊的冷兵器以弓矢為主。在朝鮮軍隊的冷兵器配備上,突顯出更多的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態,而不是一種主動進攻的心態。朝鮮人也認為本國軍隊更擅長防守,如柳成龍在《西厓集•戰守機宜十條》中説:朝鮮人善用弓箭,依山建城,如果敵人用弓箭進攻,朝鮮守軍地處高勢,就能做到防守上的萬無一失。
然而歷史告訴了我們事實,劉成龍“萬無一失”的想法,只是在痴人説夢,平壤城在戰爭初期,很快就被日軍佔領了。
戰況激烈的平壤城外
綜上所述,日本作為侵略國,在冷兵器的配備上非常注重進攻性,兵刃鋒利。明朝軍隊裝備的冷兵器,多采用平定嘉靖倭亂時所用過的兵器,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但是兵器性能較弱於日本。而朝鮮軍隊素來只重視防守,多以弓矢為主,一旦攻守之勢相異,便很難發揮作用了。
戰爭是政治鬥爭的最高形式,它對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往往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武就曾強調過戰爭的重要性,《孫子兵法》雲: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而兵器作為戰爭中的重要因素,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家軍隊所使用的兵器往往能夠反映出一個國家的軍事發展水平,甚至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反過來,一個國家給軍隊配備何種兵器,往往滲透着這個國家的戰略心態。
平壤戰役中,日本的兵器鋒利,體現了進攻的思想;朝鮮以弓箭為主,體現了消極的防禦心態;中國的兵器大多針對於日本,體現了抗倭援朝的參戰思想。此外研究中外戰爭,軍隊武器的配置無疑是一條有效的路徑。
感謝各位帥哥美女們,幸讀小編的文章,如果您喜歡,可以用您發財的小手,順便點個贊,為小編關注地揚一次鞭!也希望大家不吝賜教,對您不喜歡的文章,您大可大方的吐槽,討論。嘻嘻~~~小編會全盤虛心的接受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