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是我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該校有着悠久的建校歷史,其前身是1905年創辦的復旦公學,是中國最早由民間自主創辦的高等學校之一。
復旦大學自建立之初,便一直秉承着文明、健康、團結、奮發的校風和刻苦、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營造出一個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學院氛圍,復旦大學還被網友們認可為中國言論最自由的大學之一。
隨着時代的發展,復旦大學的各項基礎建設和規章制度已趨於完善,且培養出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他們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為祖國的現代化發展奉獻着自己的力量,郭維城將軍就是其中之一。
郭維城將軍是一位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也是一位從炮火中走出來的傑出將領。他曾是張學良身邊的紅人,早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曾任鐵道部部長,全國政協常委,官至正部級。至於他與張學良之間有什麼樣的故事,他又有着怎樣的經歷,還要從他參加革命説起。
郭維城出生於1912年,奉天義州人。眾所周知,奉天是當時奉系軍閥的領地,奉系首領則是鼎鼎大名的張作霖大帥。郭維城在兒時便接受了較好的教育,後來進入東大附中學習,並在16歲時得到了少帥張學良的約見。
當時 ,年僅16歲的郭維城,一條條地向少帥列舉了同學們對日本人的憤懣,並建議校方採取措施,制止日本人的野蠻行徑。
也正是此次接見,郭維城給張學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認真傾聽了郭維城提出的意見,並鼓勵他努力學習,將來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
此後,郭維城受到進步革命思想的影響,聯合了李正文等7位同學創辦了名為 《冰花》的普羅文學刊物。普羅的意思是無產階級,此刊物正是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的最佳途徑。
1930年,高中畢業的郭維城進入東北大學文法學院學習。次年,在九一八事變的影響下,他不得不離開家鄉,進入北平求學。
1932年,他考入復旦大學政治系。期間,在我黨成員的介紹下,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啓了自己的革命生涯。他一邊努力學習,一邊研究馬克思主義 ,並於1934年獲取法學學士學位,順利從復旦大學畢業。
畢業後,郭維城在王卓然的力薦下,進入東北軍任職。不久後,他被張學良調至身邊,負責給張學良摘譯英文報刊雜誌。他思路敏捷,對時局頗有見地,常常能夠一語中的。漸漸地,他得到了張學良的賞識,每次外出巡視時,總會將其帶在身邊。
西安事變爆發後,郭維城將國民黨的《西京日報》改為《解放日報》,並特請美國著名記者史沫特萊幫助進行國際宣傳。不過也正是因為西安事變,他與張學良之間失去了聯繫。直到1988年兩人才重新取得聯繫 ,但由於種種原因,並未見面。
全面抗戰爆發後,郭維城跟隨於學忠,先後參加了淮河、台兒莊、武漢等戰役戰鬥。在一次次的戰鬥中,他逐漸成長為一名能夠獨當一面的優秀指揮官。後來,在組織的指導下,他率部挺進山東,並於敵人展開了激烈的遊擊作戰。
1945年後,他先後擔任了齊齊哈爾護路軍司令員兼齊齊哈爾鐵路局局長、西滿護路軍司令員 兼中長鐵路濱州線區軍事代表等職。此後,郭維城便開始和鐵道打起了交道。
新中國成立後,他於1952年跟隨志願軍進入朝鮮,擔任了中朝聯合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新建鐵路指揮局局長、志願軍鐵道兵指揮部司令員。他帶領志願軍幫助朝鮮修建鐵路、公路,有力地保障了志願軍的後勤運輸,為抗美援朝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
回國後,郭維城先後出任了大興安嶺會戰指揮部總指揮、西路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副總指揮 、鄭州鐵路局局長等職。眾所周知,鄭州是我國隴海鐵路與京廣鐵路的十字交匯地帶,且連接着全國各地的鐵路交通,其戰略意義極為重要,鄭州鐵路局也是我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管理的大型鐵路運輸企業的18個鐵路局集團公司之一。
1955年,郭維城被授予少將軍銜。此後,他參與指揮修建了黎湛、鷹廈、包蘭、嫩林等鐵路。1976年後,他被調入鐵道部工作,並先後擔任了鐵道部副部長、部長,官至 正部級 。另外,他還曾在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會議上當選全國政協常委。
1995年1月1日,郭維城將軍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郭維城將軍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奮鬥的一生,在近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不畏艱辛 ,頑強拼搏,彰顯出一位共產黨員高尚的氣節。他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優良的作風值得我們永遠懷念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