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雖是“小”學校,卻有大夢想
【我在“田園學校”】
我是從城市學校來到農村學校的。從教育者的責任感來説,我覺得面對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面對專業發展更需要提升的老師,內心有一種迫切的想法:努力改造薄弱學校,尊重每一個生命。
我的學校地處北京市朝陽區東五環城鄉接合部,學校樹木葱蘢,在快速城市化的當下,學校的建築是平房,風格是紅屋頂綠牆壁,具有童話般色彩。學校還有供班級、職工自由種植的菜地。根據實際環境,我們提出建設“現代田園學校”的口號。旨在創造舒展的、自由的、適切兒童天性的空間。
基於對歲月抱有的安靜等待之心,我們提出學校的核心理念:“相信種子相信歲月”。“種子”也和學校的名稱暗合(豆各莊中學),每個生命都是噴薄欲出的“豆子”。教育是慢藝術,懷着敬畏之心,在信任老師和相信孩子的基礎上,篤信篤行,立德樹人。
在課程建構方面,我們圍繞建設現代田園學校的辦學目標,努力構建田園課程。目前已經開發出“二十四節氣古詩詞主題誦讀”校本課程,在每個節氣來臨之際,我們通過組織學生到校外感受節氣氛圍、進行節氣主題講座、舉辦節氣詩歌比賽和節氣風俗展示等,讓生長於中華民族大地的傳統文化得以“復活”。藉助學校的菜園,我們還將開發“蔬菜課程”“種植課程”等,盡最大可能利用校園資源,進行教育開發。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是要保持必要的警惕、守住必要的界限:就是泛課程化和資源的泛化使用。我們沒必要把校園的每個景、每塊地都進行課程開發,一些校園景觀和場所自然存在就是最好的時間證明,不必刻意附着教育因素。
管理方面,行政管理團隊圍繞建設學習型組織的方向,致力於從學習角度提升管理團隊的認知力和管理力,所有行政人員都帶班上課。學校實施“三年讀一百本名著”的閲讀工程,每天中午開設“閲讀分享”和“習字”課,鼓勵學生“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激勵學生做喜愛閲讀的中國人。
現代田園學校中的“現代性”就是開放和吸納。學校絕大多數學生是京外生源,以後要回家鄉讀高一級學校。我們所做的是讓孩子在此刻享受最好的教育、提供最開闊的視野。以後這些孩子回憶起在北京的求學生活,應該充滿温馨和美好,而不是遺憾和疏遠。懷着這樣的教育情愫,學校組織學生去國家大劇院看歌劇、去小劇場看兒童劇,走遍學校周邊的郊野公園和社會實踐基地。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感受首都的偉大和深邃。
對於“田園學校”的理解和把握,不是用復古姿態逃避現代語境,更不是引導師生躲進桃花源式的閣樓進行自我滿足和自我陶醉的“淺斟慢誦”。教育需要直面社會矛盾,並迎接複雜多彩的生活。我們取“田園”中土地的博大厚重、種子的自由生長、物類的豐富多樣、個性的多姿多彩這些特徵,進而賦予學校教育的獨特內涵。在這方面,我們通過兩條路徑來實施:其一是通過學科活動周開展基於學科的特色活動,比如語文學科的“相約春天”詩歌朗誦會、英語學科的口語表演、數學學科的模特時裝秀等。其二是豐富的“節日活動”,使學生的身心得以自由成長,在學校教育實踐中,我們設立了足球節、風箏節、舞蹈節、朗誦節、表演節等,使學校的教育沃土得以豐厚。在這個過程中,緊緊依靠全體教師的智慧進行漸進式的豐富,而不是校長“一個腦袋”的運行。全體師生共商共議,絕不是校長一個人居高臨下的指揮。
我們試圖尋找學校發展的內生式道路,進而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力量。每位老師參與課題研究,每個學科都有屬於自己的課題。每個課題緊密結合北京市的中考改革精神:語文課題側重於大閲讀和深度閲讀,數學課題側重於課堂的數學活動,英語課題側重提高農村學生的口語能力。教師們從畏懼科研到享受科研帶來的成功感,並利用科研改變課堂、利用科研建構課程,並讓學生享受幸福的教育。
我們希望尋找讓學校迴歸閲讀的道路,並抵抗浮躁和功利,培育寧靜之心和從容之態。在現代田園建設中,努力讓校園中的每個人“播撒美好生活的種子”,這是我們內心的理想願景。
雖然是小學校,卻有大夢想。
雖然是平房校,卻有攀登教育高樓的夢想。
雖然地處農村,但努力站立在教改前沿。
這是農村薄弱校的追求。
這是農村薄弱校在城鄉教育均衡化過程中的自覺努力。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
(作者:陳連林,系北京市豆各莊中學校長、北京中學原副校長)(陳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