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值打分”,三六九等?
半月談記者 田中全 鄧楠
4分是“老實人”,過目即忘;5分是缺乏存在感類型;6分則進入高“顏值”序列……近年來,“顏值經濟”的發展催生出“顏值打分”買賣,在社交網絡上日益升温。
“顏值打分”生意興起
“只需2.88元,即可獲得專業顏值評價。多花5元,還能為您提供外貌提升建議。”半月談記者在某購物平台輸入關鍵詞“顏值打分”,上述廣告詞映入眼簾。提交3至5張照片,賣家即可提供“顏值打分”服務,收費1元到數十元不等,評分附帶數十字到上百字的評語,有的還根據面相提供算命服務。
一些賣家列出詳細的“顏值打分”細則,身高、五官、下巴、皮膚、髮型等都被賦予美醜標準。依據綜合分數高低,賣家會給出“老實人”“時尚達人”“娛樂圈小鮮肉”等關鍵詞。
誰來評分?如何打分?半月談記者總結各個購物平台上此類商品信息發現,賣家身份各有不同:有的自稱是從業多年的專業化妝師,可從專業角度提供顏值分析服務;有的自稱“絕對路人”,強調陌生人視角的顏值評價;有的自稱在校大學生,從初戀角度看顏值高低;有的則以異性審美為賣點,自詡“鋼鐵直男(女)”……他們都宣稱自己“客觀公正”“不吹彩虹屁”。
二手交易平台賣家提供“顏值打分”服務
一家成立一年的打分店鋪共有5條價格不等的打分鏈接,標價“2.88元”的鏈接銷量最高,超過4000人曾購買服務,單個商品收益過萬元。服務方式為美術生、化妝師組成的5人團隊進行綜合評分。部分短視頻主播“嗅”到流量商機,也開始在直播間隨機挑選觀眾照片打分。
“小本買賣”引質疑
如今,社交媒體充斥各種“高顏值”個人形象,營造出濃厚的“看臉”氛圍。“顏值打分”更加劇了這種趨勢,引來多方質疑。
——主觀評價加深容貌焦慮。多名購買“顏值評分”服務的受訪者表示,一開始只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態,拿到評價後卻難免心理失衡。23歲的女生小武一直是朋友們公認的高顏值,在得到5分的評價後,她表示“想不通,大半夜還沒睡着,可能要花一段時間跟自己和解”。
——投機主義將花錢打分變為“智商税”。網上免費打分軟件不少,這些程序大多註明“原理基於AI大數據得出的審美評判”。一些消費者發現,自己花錢購買的評價與軟件給出的意見多有雷同,套路化明顯,質疑商家拿免費軟件糊弄人,幾乎零成本賺取差價。因此,許多網友將此類消費稱為交“智商税”。
——存在信息泄露風險,消費者維權不易。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提供“顏值打分”服務的商家多為不需要辦理營業執照的電子商務經營者,加之服務內容的特殊性,在發生購物糾紛時,消費者維權不易。此外,隨着人工智能換臉技術的發展,僅憑照片盜取個人信息成為可能,這項服務也存在隱私泄露風險。
美是多元的,別被焦慮裹挾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是人之常情。然而,互聯網的“放大效應”,過度誇大顏值的影響力。一些人宣揚“高顏值”能夠帶來“優先擇偶權”、打通“求職綠色通道”,進一步放大“容貌焦慮”,使得“顏值打分”買賣有機可乘。
“顏值”無法被定義,賣家自稱為專業化妝師、在校藝術生等身份的説法很可能是謊言,所謂的“顏值打分”不過是一個買賣和一種引流手段。賣家在打分評價中給出的妝容、穿搭等建議甚至會附帶某些產品廣告,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就成了待割的“韭菜”。
業內專家表示,認為個人形象只看外貌、顏值是一種錯誤的理解,美是個多元概念,由外及裏應包含儀容儀態、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面對“顏值打分”現象,無須較真,別被焦慮裹挾。
(刊於《半月談》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