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桂系軍隊:下死命令。當日軍第13師團沿津浦路向北推進時,李宗仁下令“始終釘住津浦線,使敵軍不能北進”。第31軍官兵利用有利地形死守,同時不斷派出小股部隊實施襲擾性反擊,竟與兵力多於自已數倍的日軍糾纏了1個多月,令日軍都大感意外。
對東北軍:委以重任。李宗仁將防守淮河的重任交給了于學忠的第51軍。這個軍雖僅有兩師,但東北軍官兵因家破人亡戰鬥意志格外強勁。在戰鬥的緊要關頭,軍長於學忠親臨前線組織敢死隊,並鼓勵部下:“東北淪喪之痛刻在咱們心頭,想生存下去就要與日軍血戰到底。我們下定必死的決心,我們可以都死光,但是必須讓日軍付出代價!”
對山東軍:分而治之。1938年1月,山東省主席韓復榘因為臨陣脱逃、棄守山東被逮捕處決,孫桐萱代理集團軍司令,麾下部隊在台兒莊戰役中被李宗仁分開。55軍被調到藤縣北襲擊敵人後路,後劃歸劉汝明指揮;12軍守曹縣,金鄉及北黃河沿線;56軍被調去策劃襲擊濟南,後來這些部隊一度收復濟寧,有利的支援了台兒莊大捷。
對川軍:主動收留。穿着草鞋的川軍出於民族義憤,不遠千里出川抗日,但第一站選錯了地方,去了精打細算的閻錫山那裏。衣食彈藥無從補充的川軍無奈之下搶了晉綏軍的倉庫,第一、二戰區都不要他們,最後李宗仁主動接納他們,並補充了部分槍械和大量彈藥,令川軍各部感激涕零。最後,這些川軍也在藤縣保衞戰中一戰正名。
對西北軍:恩威並用。龐炳勳部雖然號稱一個軍團,但實際兵力僅5個團,還被強令要壓縮1團編制,不然就停發軍餉,最後還是李宗仁出面説情,好歹保住了5團建制,還配發了部分武器。張自忠因為平津陷落後與日軍周旋,一度背上漢奸的罵名,後來逃到南京時險些被人懲辦,幸好李宗仁出面向蔣介石澄清,並保薦他重回舊部任職。
1937年10月,李宗仁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率領共計29個師附1個旅28萬餘人駐節徐州,負責防守山東和江蘇北部的廣大區域。相比其他戰區,李宗仁所轄部隊雖然人數不少,但部隊組成十分複雜。
部隊成分複雜或損失慘重
鄧錫侯、楊森部屬川軍,剛剛被閻錫山第二戰區趕出來;龐炳勳、張自忠部均屬西北軍,但兩人長期不和;于學忠部屬原東北軍,東北淪陷後長期漂泊;孫桐萱部屬山東部隊,其上司韓復榘被逮捕,軍心浮動。
另有李品仙、廖磊部3個軍是李宗仁的桂系親軍,但其中僅第31軍齊裝滿員。其餘的第7軍、第48軍6個師剛剛參加過淞滬抗戰,不僅打出了陣地戰階段唯一一場大規模反擊,還在戰役最後階段為掩護主力後撤頑強阻擊日軍,付出了將近5萬人的巨大傷亡,還沒有補充整訓。
捏沙成團,凝聚強大戰力
對此,秉性寬厚的李宗仁也不禁牢騷滿腹:“這些部隊均久被中央列為雜牌部隊,蓄意加以淘汰之不暇,更談不到糧餉和械彈的補充。因此,這些軍隊的兵額都不足,訓練和士氣也非上乘,與當時上海作戰的部隊相比擬,這些部隊實在是三四等的貨色……”
但是,就是這些裝備簡陋的地方雜牌,就是這些歷史上矛盾重重的部隊,卻在隨後的幾個月裏,在以台兒莊為中心的廣大區域,將日軍華中部隊阻擊於淮河南岸,將華北日軍兩個精鋭師團擊潰,斃傷日軍2萬餘人,取得了當時對日作戰的巨大勝利。
那麼李宗仁是如何將這些軍隊整合在一起,並凝聚成強大戰力的呢?
但對隨後調入麾下、同屬西北軍系的孫連仲第2集團軍,李宗仁就顯出了“慈不掌兵”的一面。1938年4月5日,在台兒莊血戰十餘日的孫連仲語帶哽咽地懇求:“第2集團軍已經傷亡十分之七,可否請長官答應他們暫時撤到南岸,好讓第2集團軍留點種子,也是長官的大恩大德。”
但李宗仁硬着心腸回答:“敵我在台兒莊已血戰一週,勝負之數決定於最後5分鐘。你務必守至明天拂曉。這是我的命令,如違抗命令,當軍法從事。”最後,也正是這一番毫無情理的堅持,爭取了最後的寶貴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