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首席評論員 姚紹毅
高考順利進行。四天來,青島有37000多名考生走進考場,接受人生的這次大考。
山東省高考模式從“3+綜合”走到“3+3”,從高考的考試形式到錄取形式,都在發生看得見的變化。對於我省夏季高考生的升學來説,有強基計劃、綜合評價、統招計劃、專項計劃、藝術升學、體育升學等主要途徑,其中還有公費生及委培生、軍事院校、公安政法高校、校企合作、中外合作辦學等選擇。最早只能通過高考分數來升學的道路,到如今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夏季高考升學路徑已經變得更加多元,正幫助合適的人找到適合的出路。
在這種多元升學通道的背後,分數不再是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加入了對全面評價綜合素質的考量。這應該帶給學校和家長更多的思考:如何真正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
有一個網絡詞語——“內卷”,最近特別火,它的意思是,當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競爭隊伍中,曾經通過努力便可以取得的成就,將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隱喻。比如職場,越來越多的人淹沒在996當中,晉升變得更難了;比如創業,面對越來越飽和的市場,盈利變得更難了……
教育的內卷,我們體會最深刻。大多數的家長都想擇校,都想讓孩子進到最優質的教育資源裏面。“學習好”的標準越來越高了。越來越多的學生補課、刷題,高考進入理想的學府變得更難了。我們需要承認,當下的教育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一場“內卷”的競爭。
我當時買房的時候,並未考慮孩子未來的學區,入學啥的,但現在的年輕同事,孩子還在幼兒園,就已經在關注房子所在的學區對應的初中了。競爭的“戰火”,已然燒到了幼兒園——這也是內卷最大的危害,它像龍捲風一般,把我們捲入其中,雖然我們都是被迫的。
焦慮是可以傳染的。當整個社會都在為教育而焦慮的時候,就會影響整個社會的運行狀態。
應對教育內卷,尤其是高考出現新變化,不再唯分數取材的時候,我們應該做的,是重新思考“學習”二字。
內卷下的高考壓力,其實應該從教育的上一個環節找原因。那就是普高升學率正成為很多家庭的鎖喉。我們先看一組數字:
2020年河南中考報名人數達148.5萬人,將有70餘萬人上不了普通高中,普通高中的錄取率不到51%;2020年西安市146所普通高中計劃招生52599人,西安市中考報名人數為84898人,普通高中錄取率為60.90%;2019年的深圳,公辦普通高中錄取率,已經從47%下降到45%;浙江省普高錄取率約為五成;在上海,每3箇中考生中就有1人要去三校(中專、職校、技校)
……
在全國各地的政策導向都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孩子們上普通高中越來越難,必須有一半孩子去上職高或中專,畢竟“普職比大體相當是國家政策。技術工人沒有了是一國之難”。雖然不想“雞娃”,但是面對國內目前職業教育的現狀,以及家長擔憂未來孩子做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和待遇的傳統心理。大多數家長除了“被卷”,看似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曾經看到一個觀點: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促進當前或短期的經濟發展,而是為20年後的發展做準備,相比於單一技巧,學生更需要勝任力和創造力以促進20年後經濟的發展。
而作為職業教育的模範國——德國,他們的職業教育和中國有本質區別。他們在幾十年前就認識到,職高的職責,並不是為特定的工作培養特定的技術工人,而是基於學生在充滿變數的未來能獲得成功,因此學生需要學習很多綜合知識,比如數學、科學、語言等。
其實這代表了教育本質,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術”為中心,“學會學習”要比學習單一的技巧然後去從事一份特定的、可能不久的將來就會消失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跳出職業教育,我們的小升初、初升高也是如此,我們很多時候都陷入了刷題掐尖的怪圈。這樣的教育不是為未來培養人才,而是為轉瞬即逝的當下培訓“技工式偽學霸”。而這離教育的本質是越走越遠的。
現實中我們看到很多學生在小學初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一到高中,成績就斷崖式下滑,儘管後期很努力,在高考中也很難達到中考的高度。並且這樣的學生並不在少數。為什麼會這樣?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掐尖過程需要大量刷題和機械性訓練,但是到了高中的高階知識,試題靈活,沒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步驟能力,沿用老辦法,往往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再者,高中時期的後勁多萌發於孩子內心驅動力,而不符合兒童發展規律的成才路徑,恰恰最先犧牲的就是孩子的主動和興趣。
教育是填滿期待慾望的一桶水,還是點燃好奇心的一把火,值得深思。
與此相對的更關鍵的問題是,很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根據2008年中國健康委的數據顯示,中國有接近3000萬兒童和青少年有抑鬱情況,而2012年中國大陸25個地區267名青少年(10-25歲)抑鬱比例為 20.3%。2019年7月24日,中國青年報在微博上發起針對大學生抑鬱症的調查在超過30萬的投票中超過兩成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嚴重的抑鬱傾向。世界衞生組織也曾提出1/4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內卷在腐蝕我們本健康美好的生活和教育本真的生態,讓家長彷彿只能在普通“凡人”和精英“病人”中做選擇。有教育專家就發出警告:在我們的教育下,很有可能將出現有知識,有技術,但沒有文化,沒有人文關懷和素養的一代人。
當前現實下,高考還是教育唯一的指揮棒。只有在認清事物本質之後,我們才能作出正確的努力和選擇。孩子學習這件事上,要清楚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習。記者曾經採訪過一位兒童心理作家,她的兩個孩子先後考入985名校,我向她請教經驗,她説從她的專業角度來講,就一個方法——她沒有給孩子報補習班,而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培養孩子的心性上。喚醒孩子自身內在的精神世界,讓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對學習充滿探索的興趣。等待孩子從內在萌發出對學習的熱情之後,那些與學習直接相關的事情,就都水到渠成了。
一個沒有留白的教育,會束縛孩子的手腳,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抽走孩子的自由與生命力。改變當下的教育現狀,應對新的變化,需要每個家長去改變。如果你是一個孩子的家長,覺得自己也在被內卷,也是那個在孩子的學習上傾注心血卻沒有達到預期的人,不如從此刻重新去思考學習的本質和努力的方向,然後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