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丨“土掉渣”?新農科高光初現

“土掉渣”?新農科高光初現


半月談記者 周楠


《2021高校應屆生專業就業競爭力報告》顯示,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專業首次進入“專業就業競爭力30強榜單”,該專業畢業生廣受企業追捧,近3年年均薪資漲幅達到31%。


過去談“農”色變的就業風向,其實早有變化。近年來,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名牌大學陸續成立或籌建農學類學院,冷清多年的農學專業呈蓬勃發展之勢。


高等教育農學,這個長期被稱為冷門、就業難,甚至被學生自嘲為“土掉渣”的專業,以全新姿態重回大眾視野,“新農科”將在發展科技農業、智慧農業的契機下帶領傳統農業走上翻身之路。


半月談丨“土掉渣”?新農科高光初現

在北大荒集團紅衞農場有限公司智慧農業先行示範區內,工作人員設置無人駕駛插秧機工作路徑 張濤/ 攝


農學專業並非真“遇冷”


對農學科班生李儉梅來説,農科的不易可以説出十籮筐。一方面非常辛苦,跟農民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另一方面,農學畢業生的就業前景、薪資待遇等,無法與金融、通信、人工智能等熱門專業的畢業生相比。


這種觀點多年來有數據支撐。雖然農學是國家重點專業,但從來難進熱門專業排行榜。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20年平均工資水平,IT業薪酬連續5年排在首位,墊底的仍然是農林牧漁業。


農學專業“遇冷”的背後,是農業發展對人才缺乏足夠需求嗎?


“現代農業不是沒有人才需求,恰恰是非常缺乏人才。”近距離感受現代農業發展的脈動後,李儉梅這位農業技術骨幹人員對農學專業前景有了全新認識。


9年前,李儉梅進入湖南省岳陽市農業系統工作,她見證了現代農業的迅速發展,也時常面臨廣大基層農業實踐者們的求助:我們看好“稻蝦共養”前景,但找不到精通水稻種植和龍蝦養殖的跨學科人才;我們建設養豬場,急於高薪引進在基因工程、大數據分析等交叉融合的領域有一定積累的人才,但無人應聘……


“這種矛盾是傳統農科高等教育與農業產業兩張皮現象的生動反映。”長期從事三農問題研究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啓臻説。


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嚴建兵認為:“改革開放40多年來,人民羣眾從追求吃飽變為吃好,現代農業要做到少投入、多產出、高質量,要實現綠色高效發展,傳統農林學科難以再支撐現代農業發展,必須依靠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工程技術等交叉知識作為支撐。在此背景下,新農科應運而生。”


智慧農業為“新農科”戰略探索先行


原本“土掉渣”的農學專業變新潮,背後是近年來新農科的蓬勃發展。2018年,新農科與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一起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熱詞。2019年4月,教育部成立了“新農科建設工作組”,建設新農科是振興高等農林教育的重大戰略。


各農業高校致力於整合不同學科的優勢,將農學專業與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智能裝備等新興技術融合,突破單一學科難以解決的農業科學問題。其中,“智慧農業”成為各農業高校開展新農科探索的先手棋。


2020年,華中農業大學的智慧農業專業正式獲批本科生新專業,是全國第一個設立智慧農業專業的學校。“很受歡迎,分數線也比傳統農科明顯要高。”嚴建兵告訴記者。


眼下除了高校,還有電商平台也很熱衷農業人才培養。拼多多舉辦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在全球範圍內招募了一批青年農業科技工作者參與,將作物生長模型、卷積算法等AI技術成功應用在田間地頭。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田見暉表示,現代農業科技平台不乏培養吸納農業人才的新路徑。


不斷解鎖“新農科”魅力


智慧農業僅僅是體現新農科魅力的一部分,新農科人才的走俏,是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高端人才支撐的必然趨向。新農科的畢業生們在廣闊天地裏大有可為。


朱啓臻教授以鄉村規劃為例,認為過往總是指責農村建設和發展“千村一面”,背後既有當地政府的亂作為因素,也和缺乏鄉村規劃人才、缺乏鄉村規劃能力有直接關係。隨着新農科建設日益完備,鄉村健康發展和人才個人價值實現必將相互成就。


新農科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應保持高度契合,但在起步階段還面臨不少難題,需要在育人模式、教學方式、社會觀念等方面找尋突破口。


要促進多學科融合發展。目前部分院校在這方面做加法比較多,融合還不夠,院校要重新審視自身的整體專業佈局是否順應新農科的發展趨勢,儘快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在專業間尋求共性與互補性,以創造更多的學科交叉融合機會。


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採取分類培養,對學術型、技能型和複合型農科人才進行分類培養,在教學方式、課程設置、評價方法上做一定的區分。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煥春建議,農科本科招生要實行雙軌制:對於全國高考統一錄取分數線錄取的本科生,要求英語水平高,培養以學術型為主、具有國際視野的專家、教授和高水平經營管理者;各農業本科高校自主招生的學生,報教育部備案,主要學習農業基本知識技能,以實踐為主,培養家庭農場主、農業企業家為主的實用型人才,包括農業工匠和農業種植、養殖、食品加工能手,支撐農業產業發展。


要強化實踐教學,幫助學生深入瞭解鄉村。湖南省農業農村廳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處副處長彭晉勇建議,加強實踐教學,通過實地考察調研、實習實訓、研學旅行等方式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當代三農的認識,瞭解鄉村建設現實。


要引導社會觀念的改變。不少父母對農業的認識仍停留在過去,認為學農不是養豬就是種地,不願讓孩子學農。如今現代農業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要積極引導公眾調整觀念,引導更多優秀的人才學習新農科,投入到鄉村振興。


無論節奏快與慢,曾經被時光捲走的農學榮光,正在被農業現代化發展浪潮重新煥發。


(刊於《半月談內部版》2021年第9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03 字。

轉載請註明: 半月談丨“土掉渣”?新農科高光初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