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這個問題可能一直困擾了100多年,恐怕從清末就有爭論。而到了現代,又不斷有“武術大師”當場被K0;關鍵是被K0之後還輸人不輸嘴。似乎坐實了傳統武術都是花拳繡腿的結論。實際上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個人認為絕不是如此的。傳統武術其實是非常廣泛而精深的。傳統武術裏確實有表演和健身為主要目的的流派,説這類武術是一種特殊的舞蹈套路或者自古而來的“健身操”也沒什麼不可的。畢竟從華佗發明五禽戲開始,就明説是中老年健身操而不是好勇鬥狠的招數。但真正以格鬥為目的武術是一直存在的,既有器械格鬥術,也有拳腳格鬥術。不過因為歷史的關係,比如整個清朝前半大段接近200年,是一直不鼓勵民間練習武術的。更不准許民間保留刀槍等開刃的器械。我們現在看到清末民間,可以擺開十八般兵器公開練武,甚至可以走街串巷打把勢賣藝,
這都是鴉片戰爭以後,特別是同治年間以後,接受民間不存兵器的經驗教訓,放松管制以後的結果。雖然大清前中期沒有元朝讓幾家人共用一把菜刀那麼嚴格,但是在同治年以前,民間是絕對不準私藏刀槍盔甲。在同治年以前,也基本無人敢公開的練武收徒。就是有人練拳也是偷偷摸摸地進行還要防止被鄰居J報。因此當時的拳腳功夫基本是父子相傳;傳男不傳女。除了防止技藝流失,更重要的是防止傳出麻煩惹禍上身。到了同治以後的清末。民間終於可以公開練武,但是練武的規模也仍然很小,靠練武可以養家餬口更是難上加難。公開開設武館收徒,則基本是1900年以後的近現代的模式。過去練武,最正經的相關職業也不過是當鏢師和為富人看家護院。但是當鏢師和看家護院,第一是社會地位很低;第二是收入很少,而且很不穩定。自從京漢鐵路和津浦鐵路這種近代鐵路開通以後,以及洋槍的普及,連正經的鏢師這碗飯都沒得吃了。
至於説少林武當之類,出家人混碗吃更難,就算是武當少林一直有練武的傳統,在當時的環境中也基本沒什麼走出廟門的社會影響。生活本身的艱難,導致從清末到民G時期,真正練武的人,最大的生存環境其實是當腳伕力行和車站碼頭的搬運工人。其實都是苦力的行當。包括民G第一武術大師霍元甲,一生走的道路恰恰是從出身鏢師家庭,一直到壯年長期當腳伕,可挑千斤重擔,最終被有心人發掘才獲得了名氣。狼山對搬運工人這個行當是非常熟悉的。要知道,舊社會的搬運工人,可不是你想當就能當。第一這個行業有行規組織,説白了就是有工頭惡B控制,甚至有幫H滲透。而想入門,是需要選拔的。基本身高都起碼在177以上,大多數需要180以上,狼山的父輩就親眼見過解放前碼頭搬運工的選拔 。需要每人先簽訂生死文書,自願參加選拔,一切後果自負。然後扛150公斤的物體。你沒看錯,真的是150公斤。最好扛的是一袋沙子,因為是軟的,而如果遇到特別刁的把頭,直接讓被選拔者扛300斤的大石鎖,這第一步就可以當即刷掉一大批人。
選拔開始,就是讓這一羣壯漢,扛上300斤在碼頭和大船之間的跳板上來回走,走一次彎腰拾起一枚銅錢放入一個碗裏,拾錢的時候300斤重物不許放下。看誰的銅錢多,只要前5名。有些身體扛不住的,來回兩三趟就癱倒了;有些人會暈厥,險些掉海!而最終過關的,居然能來回拿到幾十個銅錢,中選者基本個個都是人形高達。而這些人中間,不少都是祖傳練家子。一個人對付四五個平常的壯漢,一拳一肘都可以讓普通對手立即斷幾根肋骨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當年某燈灰坐船到四島前,正是在大港碼頭上,見識了這羣人高馬大,肌肉爆棚的北方苦力,立即得出一個“4島怎麼可能打贏中G”的最終結論。也由此可見,過去真正的練武之人,都是以極為強悍的力量和耐力為基礎,這樣的傳統武術才是真正有殺傷力的格鬥術。現代人基本不需要靠蠻力吃飯,因此大部分傳統技擊成了健身操也沒什麼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