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為何不在開泊爾山口建一座“函谷關”?因為沒必要也不划算

開泊爾山口,在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間,整個河谷西北-東南走向,全長53公里,山路蜿蜒崎嶇,最窄處不超過600米,河谷兩側的懸崖峭壁高出河谷60-90米,是連接南亞與西亞、中亞的最重要通道。

1,開泊爾山口與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我國河南靈寶,地勢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古代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之地。

“雙峯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便是對函谷關戰略地位的概括。

與我國相比,開泊爾山口的地勢與當年秦國的函谷關很相似。

印度人為何不在開泊爾山口建一座“函谷關”?因為沒必要也不划算

正常來説,如果在這裏建一道雄關,設一座要塞,在古代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印度人為何不在開泊爾山口建一座“函谷關”?因為沒必要也不划算

然而,古印度人並沒有這麼做。

於是,從公元前17世紀的雅利安人開始,波斯人的波斯帝國、馬其頓人的亞歷山大帝國、大月氏人的貴霜帝國,還有嚈噠人(白匈奴人)、阿拉伯人、突厥人,直到公元16世紀的莫卧爾帝國,不斷從開泊爾山口征服印度河流域。

2,古印度人為何不在開泊爾山口建一座“函谷關”呢?

答案或許就是沒有足夠和確定的威脅,所以沒有必要。

印度人為何不在開泊爾山口建一座“函谷關”?因為沒必要也不划算

今天的我們回顧歷史,確實看到了數千年來有許多族羣從開泊爾山口進入了印度,但如果從整個印度歷史來説,入侵併非常態。

在人類的四大文明區域中,歐洲(羅馬、基督教世界)和中東(波斯、伊斯蘭世界)爭霸數千年,我國中原地區自始至終受到北方遊牧世界的威脅,而印度不同。

如果説我國的地緣環境是半封閉的,那麼印度在古代幾乎就是一個“世外桃源”。

印度人為何不在開泊爾山口建一座“函谷關”?因為沒必要也不划算

古印度地區,又稱南亞次大陸,這一稱謂便凸現了其地緣結構的獨立性。

南亞次大陸,是一個三角形的半島結構,半島東面是孟加拉灣,西面是阿拉伯海,南面是印度洋,北方則是連綿不絕的山脈――海拔超過7000米的喜馬拉雅山脈和超過5000米的興都庫什山脈。

這樣的結構,使印度次大陸在古代成為外來文明最難進入的地方。

然而,福禍總相依。

還是與我國做對比,足夠頻繁、固定、強烈的遊牧威脅,使我國古代的中原王朝不得不以大一統和築造長城來應對。

印度人為何不在開泊爾山口建一座“函谷關”?因為沒必要也不划算

而古印度過於封閉,外來威脅不固定,也不頻繁,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到來,幾百年來一次,也不過是增加一個高級種姓,之後又一切如常。

所以,沒有統一的動力,同樣也沒有建“函谷關”等待入侵者到來的必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87 字。

轉載請註明: 印度人為何不在開泊爾山口建一座“函谷關”?因為沒必要也不划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