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在古代是易守難攻,古人不繞過城池攻敵軍後方呢?專家:難

我們看過很多古代的電視劇,我們對古代有一定的瞭解。古代攻城是很重要的環節,很多軍隊在攻城的時候,寧願犧牲大量軍隊來攻城,但是攻城戰略尤為困難,不但棘手,還經常損失慘重。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人非要從正面攻城,難道沒有別的辦法?

攻城戰棘手,野戰也棘手。攻城與繞開取決於戰略目標的達成度,而不是棘手與否的問題。如果繞開能達到戰略目標,那就果斷繞開;如果達不到,就得堅決攻擊。

正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而古時候可是沒有鐵路,飛機或者輪船的,運糧只能靠人力和畜力。

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想要大批量的運送糧草,僅有幾人能通行的小道完全滿足不了要求,除了官道,沒有別的選擇。古代在修築官道的同時,都回在險要地點建立關隘,著名的有戰國和秦朝時期,扼守關中大地的函谷關。

城池在古代是易守難攻,古人不繞過城池攻敵軍後方呢?專家:難

所有的重要道路都是直接在城池之間相互連通,道路要麼穿城而過,要麼繞城而過。而城池以外的野外基本上都是樹廕庇日、荊棘叢生,根本就沒有道路供人行走,就更不要提軍隊和物資車輛的同行了。

所以,在兩軍交戰中,除了重要的關隘之外,城池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如果不在作戰中攻下城池,那麼軍隊的後勤補給將會直接暴露在敵軍刀鋒之下,隨時都會被摧毀,而因為糧草被毀導致兵潰的事例,在中國軍事史上數不勝數。

城池在古代是易守難攻,古人不繞過城池攻敵軍後方呢?專家:難

古代絕大多數城池都是軍城或者軍民混居的城市。

所以幾乎所有的城池都是有軍隊把守的,而己方在進軍的時候,如果不能及時消滅城池裏的守備軍隊,那麼在進攻受挫,或者其他條件配合的時候,己方軍隊往往會遭到城池守軍從後方的軍事打擊,一旦兩面受敵,則很容易導致戰鬥失敗。

騎兵作戰,可以快速行軍,同時可以做到無後勤作戰,因糧於敵。如果是步兵集團行進,其行動速度足以讓對方後方堅壁清野,難以在野外獲得補給。輕騎兵可以快速行軍,突破地方薄弱處,甚至攻其必救。直接可以在敵方領土打草谷。比如金兵南下,東路軍都是如此戰術。

城池在古代是易守難攻,古人不繞過城池攻敵軍後方呢?專家:難

多路在寬大正面進軍,使敵疲於奔命。一般情況下,在大平原不會一路行軍,都會有幾路策應。北魏太武帝南下兵分數路。

清軍入關劫掠,最少分兩路,以此做到戰場主動,讓明軍疲於奔命。當然也有一路長驅直入,孤注一擲。就是朱棣靖難之役長驅南下。

(當然這就有他的作戰特點,且是戰略意義上一路,不是戰役意義上)。

戰爭是靈活的,因時因地因勢的把握。畢竟戰爭是相對性很強的領域,頓兵堅城可以打成圍城打援;圍城打援可以變成內外夾擊;長驅直入可以變成四面楚歌。戰爭中人的能動性非常重要,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人具有決定因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10 字。

轉載請註明: 城池在古代是易守難攻,古人不繞過城池攻敵軍後方呢?專家: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