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大型的殲滅戰,趙括因此被認定是“紙上談兵”的代表人物。也有人認為趙括不過是趙王決策的執行者,卻成為了“背鍋俠”。趙國作為趙軍統帥當然難辭其咎,不過以長平之戰的強度對比,即使孫武、吳起指揮趙軍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反倒是漢初極其擅長奇謀的軍事家韓信,至少有一半的幾率取勝!
那麼趙國要怎麼打長平之戰才有機會取勝呢,後世有很多經典戰例可以借鑑。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的長津湖之戰,志願軍第9兵團在裝備完全劣勢的情況下實行運動迂迴,打算包圍全殲美軍陸戰一師,這支部隊曾在瓜島、沖繩島與日軍殊死搏鬥。在對印自衞反擊作戰中,印軍在道路及山谷正面做好戰鬥準備,沒想到解放軍翻山越嶺,出其不意從印軍側方及後方發起進攻。
其實長平之戰中趙國也可以這麼打,只要請第四野戰軍參戰,分分鐘消滅還在使用冷兵器的秦軍。那麼趙軍對秦軍實行戰略迂迴有沒有可能打贏呢,其實很難。趙軍在長平之戰初期連遭敗仗,從士氣上來説已經不敢出戰。趙括接任統帥後,白起已經佈置好了伏兵,如果趙軍運動迂迴至秦軍側後,多半會與秦軍伏兵遭遇。
長平之戰其實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趙武靈王在位時曾經提出要從北部的雲中、雁門郡帶兵南下,避開戰略要地函谷關,直接打擊秦國都城咸陽。只可惜最後沒有實施,秦武王突然去世後,秦國打算立國內的公子為王,但趙武靈王堅持迎立在燕國做人質的公子嬴稷。原本以為通過擁立秦昭襄王,他能對趙國温柔一點,沒想到秦昭襄王打擊趙國最狠。
長平之戰時雖然趙武靈王已經去世,但他的孫子趙孝成王在位,而且趙武靈王的兒子平原君趙勝擔任相國,不可能不知道趙武靈王關於奇襲咸陽的計劃。假如趙國用廉頗一直堅守長平,派趙括從雁門郡帶兵南下,即使不能打到咸陽城,只要造成秦國北方的軍事壓力,秦國也必定調兵北上,減緩甚至解除長平的困局。
然而趙國君臣還是太年輕了,趙孝成王和趙括在當時都很年輕,對長平之戰的指揮非常急躁,讓廉頗堅守待援是最好的策略。而秦昭襄王和白起都是壯年,知道等待長平之戰最佳的進攻時機,前面討論的迂迴包抄趙國沒有實施,但是白起運用得出神入化。白起先引誘趙國大軍深入,再派一支秦軍切斷趙軍退路與糧道,剩下的就是圍殲趙軍主力,這時候神仙難救。
假如長平前線趙軍堅守,派一支軍隊奇襲咸陽,再以重利使楚國出擊巴蜀或者漢中,即使不能迫使秦軍迅速解圍長平,也將使秦國首尾難顧,不得不放棄對長平的持久戰。秦軍一退,趙軍開城出戰,長平之戰恐怕就要改寫了!可惜歷史永遠沒有如果,勝敗早已定論,後世再好的想法不過是站在上帝視角上的狺狺狂吠。
不過仔細一想,長平之戰也許是趙武靈王、平原君父子挖的大坑。秦昭襄王是趙武靈王力排眾議扶上王位的,興許換個別的公子做秦王不會這麼針對趙國。其次平原君趙勝素有賢名,大抵上是浪得虛名的,就是趙勝力主接收上黨郡,才把秦軍引向趙國的。雖然後來趙勝説服信陵君與春申君支援,趙國勉強打贏了邯鄲之戰,總體上還是功不抵過,因為趙勝的決策失誤,趙國走上萬劫不復的衰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