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榮和吳用在宋江墳前自縊而死的時候,108將中還活着的好漢只剩燕青、李俊、柴進、武松、阮小七等33人。這33人中當數混江龍李俊最引人關注,施耐庵在終章前特地説他後來成為暹羅國之主,並且“童威、費保等都做了化外官職”。
那麼李俊的暹羅國主之路又是怎樣精彩的情形呢?除童威、費保之外,其他在世好漢在宋朝過的還安好嗎?
實際上他們過得很不好,誕生於明、清更替之際的《水滸後傳》,一開篇就講述了阮小七回村後被官府追逼,而不得不帶着老母逃亡的情形。
徵方臘回來後倖存的梁山好漢們多在40歲上下的年紀,仍然是一羣有血性、講忠義的青壯漢子。當時已是宋徽宗統治的末期,繼任的宋欽宗不過是上來背鍋頂雷,距離金兵南下和北宋滅亡已經只有三四年時間。
所以這三十餘位好漢不僅仍要生活在皇帝昏聵、奸臣當道的黑暗時代,還必將目睹靖康之變的恥辱和國破家亡的慘況。比如原先不願做官的鄒潤,因與惡霸發生矛盾而惹了人命,便回登雲山學梁山泊的樣子嘯聚,而隨後被逼上山的則是阮小七。
阮小七本在被削奪官職後回到石碣村奉母打魚,只因去梁山泊祭奠了死去的兄弟,便遭到濟州官府的威逼捉拿,遂在怒殺張通判後帶着老母棄家逃亡,並在路上與相遇的孫新、顧大嫂、扈成等人投往登雲山。
扈成是扈三孃的哥哥,在當年宋江三打祝家莊時,逃往延安府投奔熟人。自那以後一直流落在外,並去暹羅國周邊一海島住了幾年,新近在搭海船回來的途中發生海難,他幸被漁民救上登州,但所帶貨物只撈上來一擔。他帶着這一擔貨本要去東京售賣,卻又在路上被人搶走。
搶走貨物的正是當年登州地主毛太公的孫子毛豸,這小子繼承了他爺爺強取豪奪的作風,一貫是橫行鄉里為富不仁,阮小七、鄒潤、孫新、顧大嫂、扈成便殺了毛豸一家,但這事連累孫新在登州做官的哥哥孫立被捕入獄。阮小七、扈成等人於是用計攻破登州城,從獄中救出孫立,並殺了登州太守。
這麼一來,由於張通判被殺案、毛豸被殺案和登州失陷案的接連發生,奸臣把持的北宋朝廷於是下令:“凡系梁山泊招安的,不論居官罷職,盡要收管甘結”。
至此,散居各地梁山好漢的安穩日子,徹底到頭了。
他們除了可以投奔登州的登雲山外,河北的裴宣照着梁山樣子嘯聚起來的飲馬川,也自然成為好漢們的又一個落腳點,比如李應、楊林、樊瑞、蔡慶等人就去了飲馬川。隱居二仙山修道的公孫勝、朱武師徒二人,也因官府的追捕而前往飲馬川避難。
而以李俊為首的另一夥好漢則選擇了另外的避難去處——海外。
李俊自從徵方臘回軍途中告別宋江後,與童威、童猛去找高青、倪雲、費保、狄成,幾人居住在太湖水泊裏捕魚為生。但後來福建廉訪使和常州太守在大半個太湖上以劃設放生池為名,對越界的漁民進行處罰和勒索,就連李俊、費保、狄成也被官府捉拿索要三千銀子。
這事的結果自然是李俊等人將貪官污吏一頓嚴懲,但快意恩仇後如何應對官府的報復呢?同樣因遭追捕而前來投奔的樂和做了一番分析,他不建議在太湖聚義或是再上梁山,並藉着李俊夢中相會宋江的情形,勸説大家“到海外去別尋事業”。
於是李俊、樂和、童威、費保以及花榮之子花逢春等人便駕船出吳淞江,然後劫了西商的海舶往西南大洋而去,一路行經普陀山、韭山門、清水澳,最後打敗暴虐的暹羅國金鰲島島長沙龍,遂在島上落腳,並實行仁政。但暹羅國王馬賽真(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與國中將相商議後,發兵前往金鰲島欲從李俊手中奪島。
李俊大軍自然奮起反擊,並反攻至暹羅國都城。最後雙方罷兵議和,並進行了和親,花逢春娶暹羅國公主為妻成為駙馬。李俊則率軍退回金鰲島休養生息,海外基業有聲有色地幹起來了。
相比之下,尚留在北宋國內的其他好漢們,無論他們是身處登雲山、飲馬川,還是為官為將,抑或是隱居草野,都無可避免地深受那個末世大時代的影響。
比如,身在北宋軍中的呼延灼、朱仝等人奮戰在抗金前線,他們或是因寡不敵眾,或是因友軍投敵,兵敗後無處容身只得上飲馬川老兄弟那裏“暫住”。而飲馬川本身地處宋金交戰區,聚集在飲馬川的李應、戴宗、公孫勝、朱武等眾好漢身上都流淌着忠義的熱血,他們與金兵以及投敵的偽軍作戰是必然的,打金兵、殺漢奸毫不含糊。
在這過程中,隱居在東京的燕青起了重要作用。
燕青與前來東京探聽消息的戴宗、楊林相會時,北宋徽宗、欽宗二帝已經成為金國的俘虜,不僅東京陷落,河北、河東之地也都為敵國所佔。不甘做亡國奴的燕青,冒險進入金軍大營探視了被俘的宋徽宗,而後上飲馬川參加抗金義舉,並建議眾兄弟“拔寨南還,去投宗留守,共建功業,完我弟兄們一生心事”。
他們這夥兄弟於是棄了飲馬川山寨,一邊作戰一邊向宗澤靠攏,並在途中遇到被流放的高俅、童貫、蔡京、蔡攸四大奸臣,便請他們也品嚐了一下鳩酒的滋味,以牙還牙,以血還血,快意恩仇。
但是老一批奸臣倒下後,新一批奸臣已經上位,壯志難酬的宗澤憂憤而死。李應、燕青等眾好漢遂又打算投靠抗金名將張所,但當時抗金宰相李綱再度遭到南宋投降派君臣的驅逐,張所也被貶到遠離戰場的南方去了。
這麼一來,再次失去目標的李應、燕青等人便上登雲山,與阮小七、孫立等老兄弟們匯合,但他們此時的境況已經非常兇險了。外有金國大軍壓境,內則是新一批奸臣當道,內外兩大勢力都對他們欲除之而後快。
不過好在他們此時知道了李俊等人在海外金鰲島開創基業的事情,便在登州劫了一百艘金兵用於水陸夾攻臨安的大海船,載着三千多兵、五百匹馬以及家眷和糧餉輜重投奔金鰲島而去。
而當時的暹羅國正發生丞相弒君篡位的叛亂,燕青、阮小七等好漢的到來幫助李俊平定了作亂的丞相,而李俊則在隨後被眾人推舉為暹羅國的新國主,眾好漢也都各有官職,比如柴進為丞相、公孫勝為國師、燕青為上柱國、阮小七為水兵都總管。
隨後,李俊等人又征服了勾結倭兵作亂的青霓、白石、釣魚三島,坐穩了暹羅國的基業。而此時的南宋高宗皇帝,則在金兵的追擊下過起了泛海逃竄的生活,並在牡蠣灘被金國大將阿黑麻困住。
探知這一情況後,好漢們發出了一邊倒的呼聲——
梁山伯好漢的忠義得到了宋高宗的肯定,身在暹羅國的44位好漢俱受宋高宗敕封官位,李俊被冊立為暹羅國王,柴進為太子太保、禮部尚書、行丞相事,燕青為太子少師並封文成侯。宋高宗對梁山泊已故的所有好漢,也都分別追贈為國公、列侯、伯爵,並興建廟宇祭祀。
前後相沿的兩部水滸,一部誕生於元、明更替之際,這部書在盡興書寫英雄好漢們仗義行俠的快意後,終以好漢們或死或凋零的悲涼結局而落幕。
後一部續書則誕生於明、清更替之際,這部續作不僅延續了梁山泊的忠義精神,更以眾人遠赴海外開創基業的故事,書寫出好漢不死也未凋零的温暖結局。以好漢們生生不息的忠義,慰藉和温熱那個動盪時代的世道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