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上四年級,一次單元測試得了90分,回家後見了家長,兩眼嘩嘩流淚,哭得跟劉備一樣。
孩子過去在班裏考試總是前幾名,這一次,就因為錯了一道題,名次要倒着數了。孩子為什麼哭得那麼厲害呢?一方面是為名次下降“痛心”,另一方面,是卷子下發後,孩子檢查了好幾遍,都覺得自己沒錯,懷疑老師給判錯了,感到很委屈……
一道什麼樣的題呢?家長接過卷子一看,原來是一道應用題:
一座大橋,走了一半後,還剩20千米,問橋長有多少千米?
孩子是這樣做的:
20÷1/2=40(千米)
朋友接過卷子,反過來,倒過去的看了又看,算了又算,最後搖搖頭説:“是啊,這座橋就是長40千米啊,你這個答案應該正確啊,老師為什麼給判錯了呢?
“不過,既然老師這樣判,一定有他的道理!
“這樣的題,屬於“知道部分求整體”題型,你找出原來與這道題相似的應用題再看一看……”
孩子拿出練習冊,三翻兩翻,就找到了一道:“一支鉛筆,用掉了1/3後,還剩12釐米,問這支鉛筆原來有多長?”
“這個題怎樣做呢?”朋友問。
孩子説:“這道題這樣做:12÷(1-1/3)=12÷2/3=18(釐米)
“哦,我明白了!”孩子一拍腦瓜,高興地叫起來!
“明白了什麼?”朋友問。
“大橋這道題應該這樣做,20÷(1-1/2)=20÷1/2=40(千米)”孩子興高采烈地説。
“這不還是40千米嗎?有什麼不同嗎?”朋友看了看,疑惑道。
“那可大不一樣啊,你看,走了一半,是1/2,但題目中的20千米是‘剩下’的20千米,剩下幾分之幾呢?不是‘1/2’, 而是‘1-1/2=1/2’,所以,此1/2非彼1/2,我用20直接除以1/2,等於是用‘剩下’的20千米除以‘走過’的1/2,當然不對了!老師沒有給我判錯!”
看着孩子高興的樣子,朋友笑了,他拍了拍兒子的肩膀説:“這道題出的真高明,一個一半(1/2)把我給迷惑住了,你這樣一解釋,我才明白過了!”
朋友真的是才明白過來嗎?我想唯有天知道!
(作者:李玉柱,本文為 平湖一柱原創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