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請關注×××公眾號,點擊第二季任意一期進行註冊,務必註冊”“請大家掃碼下載×××APP並註冊,註冊成功請接龍”“請大家儘快填寫×××APP下載註冊個人信息”……
最近一週,家住山東青島嶗山區的李女士反覆收到孩子班級羣內發佈的下載APP、關注公眾號的通知。“班級經常有這樣的通知,不註冊都不行。”李女士説。
李女士的女兒就讀於嶗山區某小學,從入學起便時常收到關注公眾號、下載APP的通知。“必須下載註冊,有的後台能查詢到註冊人員信息,規定時間內沒有下載關注,班主任會私信你。”一次下載註冊成功接龍時,李女士私下向老師表達了不想下載的意願,老師無奈地説,如果家長不下載就沒法向領導交代。“即便像老師説的那樣先下載註冊後刪除,我的個人信息也已經泄露。”面對學校的“軟命令”,李女士很無奈。
同樣的困擾也發生在姜先生身上。姜先生的兒子就讀於青島市南區某小學,他向記者展示了自己手機上各種教育小程序、企業號和APP,其中學校企業號裏包含問卷投票、校園快訊、學校小助手、數字閲讀、學校通訊錄、作業等功能。當記者詢問這些功能與學生學習關聯程度時,姜先生表示,關注以後利用率非常低,偶爾會有老師推送一些通知要求,信息價值並不高。
不過,也有家長對此表示理解。家住嶗山區的趙先生表示,雖然下載註冊有泄露個人信息的風險,但也能理解校方的初衷和壓力,“也不是什麼麻煩事兒,儘量支持老師工作”。
學校為何熱衷於推行小程序、發動家長下載各種APP?
記者通過調查瞭解,發現原因有三。
一是隨着“互聯網+教育”的蓬勃發展,各校都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藉助網絡平台開設公眾號、企業號、小程序,搭建學校與家長、學生教學溝通的平台,是一種便捷有效的手段。
二是隨着“不得給小學三年級以下學生布置書面作業”規定的下發,許多線上作業APP相繼出台,老師將線下作業轉移到線上,這無疑增加了相關APP的下載。
三是一部分公眾號和APP關注下載,是通過正式通知下發到學校的,其目的是想通過學校對家長的影響力提高公眾號和APP的關注度。
為此,山東元衡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冉告訴記者,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引導規範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有序健康發展的意見》規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選用教育APP應徵求師生、家長意見且不得向學生及家長收取任何費用,不得植入商業廣告和遊戲,推薦使用的教育APP應遵循自願原則,不得與教學管理行為綁定,不得與學分、成績和評優掛鈎。
劉冉表示:“雖然各類APP都免費提供給家長使用,但大部分APP需要上傳本人身份證件信息等,涉及個人隱私,家長作為實際使用者應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家長姜先生認為,雖然可以理解學校的初衷,但目前各類教育APP、公眾號確實過多。他建議教育部門開發統一的教育平台,具備信息發佈、作業佈置、班級通知、疫情防控、調查問卷、保險購買、費用繳納等多項功能。同時也應與相關部門達成一致,儘量避免通過學校途徑引導家長下載關注APP等行為。
有專家認為,學校如果想借助新媒介搭建與家長的良性溝通,首先要梳理統籌APP、小程序的各項功能,減少填報頻次,減輕家長和學生的壓力。另外,將其作為家校合育的有效工具,讓家長真正接受這種互動方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記者 楊明清 張嬙)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