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訓”被嚴控,“好家長”怎麼做?

  習慣培養“小貼士”

  限制校外學科培訓,會不會造成孩子“放羊”?近日,“雙減”政策出台後,家長們喜憂參半,既有緩解壓力之感,又有莫名的不安。面對家長們的焦慮,南京市致遠初級中學副校長沈磊為家長們開出了一劑治癒“良方”。

  時間增多了,怎麼辦?

  建議:重心轉移,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沒了校外培訓以後,家長應該做什麼?怎麼做?當校外輔導被政策性叫停,家長們失去了方向。沈磊分析,“雙減”政策的底層邏輯是針對學科教育,要把學科教育迴歸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減輕家庭負擔(包括經濟上的負擔和精神上的壓力)。由此可見,“雙減”政策將進一步推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迴歸各自的角色。

  “‘雙減’之後,孩子的時間增多了,做什麼?”沈磊建議,把時間還給孩子,家長不妨將重心轉移到培養孩子習慣上來。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積月累、水滴石穿的過程,這個過程離不開外力的推動,要經歷從被動到主動、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

  沈磊從“學習習慣”“培養途徑”“反饋方式”三個角度列舉了一個詳細的表格。其中“學習習慣”包含了“預習”“複習”“訂正”“變式”“積累”等習慣,預習可以通過勾畫書本,在書上做適當標記,寫下自己的理解和質疑等方式實現,家長也可以通過翻看書本、筆記本等方式得到反饋。

  此外,沈磊還列舉了一些重要的基礎習慣,例如閲讀習慣、運動習慣、勞動習慣、參與家庭生活的習慣、培養興趣愛好的習慣等,家長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沒了校外輔導,考試怎麼辦?

  建議:相信教師的專業精神,從這些方面引導孩子——

  沒了校外輔導,考試怎麼辦?沈磊建議,家長不妨問自己三個問題:1.孩子通過校外輔導獲得了穩定而持久的分數增長嗎?2.分數的提高等同於學業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嗎?3.孩子在接受輔導後,學習習慣和方法有積極、長效的變化嗎?想清楚這三個問題,就可以客觀地評估校外培訓對自己孩子的價值。

  在具體做法上,沈磊給出了細緻入微的建議:家長要相信教師的專業精神,按照老師的要求做,關鍵在於落實,並且有正向的反饋;分析孩子的學習風格,從孩子的“壞習慣”入手,往往能發現孩子潛意識裏習慣的體驗和學習方式,家長要主動選擇適合孩子的方式跟其互動;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和孩子的特點,指導孩子的學習方法; 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例如創設問題,鼓勵孩子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如家裏電器壞了、制定旅遊攻略等);培養孩子的自律行為,引導孩子制定適當的目標;提高時間管理的能力,獎懲並行,及時表揚、定期反思;針對孩子的薄弱補償,與孩子做好每一次的成績分析,找到得失原因,制定調整策略。相信把這些想透、悟透、做透,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習慣一定不會差。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3 字。

轉載請註明: “校外培訓”被嚴控,“好家長”怎麼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