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之後還要登記”純屬畫蛇添足
不僅要掃健康碼,還須在紙上手寫個人信息作為登記內容——在部分地區,進入小區、銀行、商場以及一些單位時,在掃描健康碼後點擊“進入”之後,還要填寫個人信息進行登記。這“二次登記”,到底起什麼作用,真有必要嗎?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一些地方,登記信息時並沒有任何核驗程序,信息可以隨意填寫。值守人員並不關心填寫的具體內容,只是機械要求每個人在表格內進行填寫。
在疫情形勢趨緊的情況下,各地均加強了測温、掃碼查驗健康狀況的防控措施,對人員進入社區、公共場所實施嚴格管理,以防範發生聚集性疫情。目前,經歷了一年多的疫情防控,各地民眾已習慣了掃碼檢測、亮碼出行,基於防控大局着想,也都積極配合相關防控措施。不過,現在部分地區“掃碼之後還要登記”的做法,純屬畫蛇添足,導致手續過於繁瑣,也沒有太大意義,完全是走形式罷了,對防控並無增益。
健康碼採取實名制註冊,已經包含了個人的詳細信息,諸如姓名、身份證、手機號、住址等,都是真實可靠的敏感信息,並且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獲得用户的出行軌跡,以掌握是否與病患有過密切接觸、出入高風險地區,由此確定用户的健康碼狀態。因此,在掃碼檢測市民的健康碼時,實際上已經獲得了用户的個人信息和出行軌跡,只是這些數據儲存在後台,並未直接顯示出來。如果有需要的話,則可以從後台調取。
反觀一些地方的信息登記情況來看,都是在登記表上自行填報個人信息,具體內容與健康碼的信息一樣,也是姓名、身份證、手機號、性別、住址等,實質上等於是在重複登記個人信息,完全沒有這個必要性。相比健康碼信息在後台不顯示,隱私保護性較強,登記表將個人信息暴露在外,平時能夠接觸到的人員很多,又缺乏有效管理,容易造成個人敏感信息泄露,給公眾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而且,登記表的信息完全由個人自己填報,信息核對難度較大,導致真實性很難保證,反而不如健康碼可靠。比如有的登記表中,同一頁出現了多個“王先生”“李先生”,真假莫辨;有的內容填寫,字跡潦草,或是加入圓圈、波浪線等符號,難以進行識別;有的電話號碼的位數明顯不對,但也無人詢問或者糾正……顯然,這些都是市民隨意填寫,既有防範信息泄露的擔憂,故意隱藏真實信息,也有人對登記方式感到不滿,於是採取了敷衍態度。
疫情防控需要儘量減少接觸,健康碼可以達到無接觸檢測功能,也通過一年多的防控實踐得到了有效驗證,完全可以發揮防控作用。而登記表缺乏有效管理和真實性,不僅浪費大家的時間,還難以達到防控效力,真出現疑似病例,需要排查線索時,登記表是靠不住的,還是需要通過健康碼、監控視頻等來追溯。因此,還是遵循“奧卡姆剃刀原則”,儘量簡化無謂的程序,能夠用技術解決的檢測問題,就不宜再用手寫登記了。
(作者 江德斌)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