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天才王青松,與妻子遁入深山27年,後來怎樣了?

從“文明”到“蠻荒”,我們一步一步往後退,已經走得太遠了。就像鳥,越飛越遠,出自尋覓的本能。但現實中大部分人停在一處就不飛了。——王青松

莫言名與利,名利是身仇,眾人在追求功名利祿、忙於升官發財時,有部分人以“不畏浮雲遮望眼”的坦蕩直面社會現實,這種淡泊名利的坦然需要過人的勇氣和智慧做支撐!

高考作為國內相對公平的考試平台,為很多出身普通、家境一般的學子提供了逆襲人生的機會,有的學子在步入名校後如魚得水、施展抱負,成就了別樣人生;有的人在步入名校、學業有成後,選擇歸隱山林,遠離世俗、佛系度日。無論是哪種人生,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北大天才王青松,與妻子遁入深山27年,後來怎樣了?

改革開放之後,國家經濟不斷提升、社會節奏不斷加快。在日新月異、變幻莫測的環境中,一些名校畢業生不願為世俗“碎銀”迷失初心,選擇歸隱山林。

今天,所説的“高材生夫妻”便是其中一對。原本是教書育人、受人尊重的夫妻,為何要躲進深山老林將近27年?時光匆匆而逝,如今這對夫妻怎樣了?

一、北大才子王青松

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這位“想不開”的北大才子王青松,王青松是典型的“聰慧之人”,少年出名。王青松出生於河南省信陽市的一個普通家庭中,雖出身平凡、家境一般,但王青松自幼聰慧好學、勤于思考,憑藉超強的記憶力和穩重的處事風格,考上了當地的機要局,成為了一名機關幹部。

當時的事業單位那麼好進嗎?

自然不是,當時的機要局招聘並沒有過多要求個人的學歷出身,更加看中個人的能力,機要局的工作更能考驗一個人的處事能力,王青松就是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練就了過目不忘、一目十行的記憶能力、背誦能力。

北大天才王青松,與妻子遁入深山27年,後來怎樣了?

1979年,他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到了北大國政系,在七九級國政系學生中,王青松可謂是“老幹部、老大哥”的人設,西裝革履、沉穩自信,形象極為“端正”。剛去到北大國政協時,就得到了老師的迷之青睞,被任命為團支書,從機要幹部成為北大學子,這種殊榮並非人人都能有,而他也成為了家庭引以為傲的“天之驕子”。

高學歷的王青松北大畢業後去了哪裏?

普通家庭的孩子有履歷、有學歷,去到哪裏都不愁沒飯吃吧,但王青松並未安於現狀,他不斷學習,考進了北大的法律系,成為了八三級的北大法律系的學生。

不得不説,王青松在學習這方面,確實獨具天分,他對文學有天然的認知興,成為了北大研究生後,王青松如虎添翼、學業有成,那他研究生畢業後又怎樣了?

二、、工作穩定,職場如魚得水

1990年,國家經濟飛速發展,國內經濟欣欣向榮,物質滿足的情況下,人們開始追尋精神享受,養生行業應運而生。隨後,社會上掀起了一股養生熱潮,王青松恰逢在幼年學過《老莊》哲學,因受白馬寺的影響,具有極深的感悟,他在北大教授養生學,講課方式獨特,深受學生們的認可、同行的尊崇。

北大天才王青松,與妻子遁入深山27年,後來怎樣了?

王青松在同事的支持下,後來在校外開辦了一個養生聽課班,收入不菲、名氣大增,成為了北大醫協會的“明星教授”,而此時的王青松也不過30餘歲,典型的名利雙收、事業有成,正是在輔導班中,他認識了慕名前來的妻子張梅。

三、相知相愛,步入婚姻征途

一個是永不言敗的青松、一個是傲雪不屈的梅花,兩個人註定緣分不淺。相識後不久,二人一見如故、相聊甚歡,此後相識相愛、喜結連理。

張梅何等人也,能夠征服心高氣傲的王青松?

她是北京外國語學院的高才生,顏值較高、氣質出眾,王青松在人羣中一眼便看中了眉目清秀的張梅,王青松畢業之後在北大留校任教,張梅畢業後也成為了一名教師,二人都在教育行業服務工作。

按照他們的收入和名氣,擁有小資生活並不難,但他們二人追求的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享受”。婚後不久,人雙方遇到了事業瓶頸,這個瓶頸直接讓二人鼓足勇氣“辭職隱居”。

北大天才王青松,與妻子遁入深山27年,後來怎樣了?

那麼瓶頸是什麼?

首先,王青松王青松不滿足現狀,想要報考北大的博士,他的筆試和單科成績都是第一名,卻一直不被錄取,連續兩年都是如此,王青松抑鬱難平。

再看張梅,張梅也遇到同樣的瓶頸:兢兢業業、認真負責、腳踏實地,取得了不俗的工作業績,卻一直未能評上職稱,這對於事業心極重的張梅來説是一個巨大打擊。

四、力排眾議,決心歸隱山林

二人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遠離紛紛擾擾的世俗、迴歸山野。

1994年起,王青松就開始實施了他的迴歸計劃:先是搬到了北京、河北交界處的老房子,因為這處老房子依山傍水,下班後就在此耕耘休息,耕地數年間,他愈發厭倦勾心鬥角的職場生涯。

北大天才王青松,與妻子遁入深山27年,後來怎樣了?

同時,他的妻子張梅雷厲風行、敢説敢做,毫不猶豫地辭去了在校園的所有職務,要知道,這些職務、這種穩定是很多人羨慕不來的工作。張梅對明爭暗鬥不屑一顧,迴歸種地生涯。

王青松看到妻子的堅決後,在2000年也徹底脱離了北大,開始了從文明到“野蠻”的山林生涯。

當然,這個決定自提出就引發了眾人的不可理解、強烈反對。

因為,雙方的家人很難理解王青松夫婦的決定,他們有着別人羨慕的薪資、穩定的收入,為何放着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折騰到深山老林中?親朋好友自然不同意他們的決定,但王青松夫婦決意已定,他們力排眾議、排除千難萬險,最終去到了深山老林中,開啓了新生活。

五、相守相望,二人歸隱山林

隱居山林後,王青松並沒一蹶不振、坐吃山空,他承包了1000畝山林,開始艱苦的“耕耘”生涯。剛去到這座大山時,條件相當艱苦,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習慣了車水馬龍的生活後,王青松夫婦能夠在極度匱乏的環境中堅持下來嗎?

北大天才王青松,與妻子遁入深山27年,後來怎樣了?

王青松夫婦勤勞能幹、不怕吃苦,他們依山靠山、依山吃山,通過多年積累的經驗,在大山中搭建了屋子、製造了原始農具,生活的別有一番滋味。雖然隱居在深山老林中,但王青松並沒有得過且過、無所事事。

相反,他在這座大山中種植了大量的蔬菜、養殖了大量的家禽,維持平時的生計足矣。二人有着相同的三觀,所以生活起來毫不費力,兩人惺惺相惜、互幫互助,生活簡單幸福。不久後,二人育有一個兒子,取名為小宇。

看到這裏,很多小夥伴會開始疑問:小宇生活在大山中,他的學業是不是荒廢了?

六、為子復出

實則不然,要知道,王青松和張梅都是名校的高材生,小宇的學習並沒有落下。

相反,在王青松的指導下,他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比同齡人還要高出許多。小宇從出生起就接觸最原始的生態環境,對自然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相對於競爭激烈、壓力巨大的城市生活,小宇的生活多了幾分簡單純粹。

北大天才王青松,與妻子遁入深山27年,後來怎樣了?

為人父母,張梅卻始隱隱擔心:不能讓小宇跟着他們在深山老林中一直隱居下去,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需要不斷見識、不斷成長,才能豐富完善起來。

雖然,他們能夠給予小宇足夠的學習知識,但人是一個羣體動物,如果長期脱離社會,將會變得脱軌時代。張梅和王青松是出於個人原因才選擇隱居,但有了孩子後,就必須為這個孩子負責。出於對孩子未來的考慮,張梅近期開始迴歸社會,他們將自己種植的綠色蔬菜、家禽動物開始銷售。

後來,夫妻的同學曾以為王青松一貧如洗,想要雪中送炭、給予幫助,被王青松婉言謝絕,王青松深知他不需要幫助,他的精神層面已經足夠豐富,物質對他而言只是外在的修飾。

他們一家三口迴歸社會後,生活得平淡幸福,小宇成績優異、安靜淡然,並無落後潮流現象。

有文化、有知識、有原則,王青松夫婦做到了“咬定青山不放鬆”。

北大天才王青松,與妻子遁入深山27年,後來怎樣了?

有人説,很人雖然隱居深山,但他們的才華反增不減,這都得益於他們對知識的不斷追求,如果王青松在深山老林中自怨自艾、一蹶不振,想必迴歸社會也沒那麼容易吧!畢竟這是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稍不努力就會被淘汰。所以,王青松也從側面印證了知識的力量、學習的潛力。

也有人説,他這並不是為了養生,更多的是一種逃避,因為前半生過於順風順水、星光熠熠,所以在遭到打擊後一蹶不振、要逃避現實,這是一種消極的處事方式。

小結

無論世人怎樣評價,王青松夫婦都在用27年的時光大膽嘗試。在節奏極快的現代社會中,像王青松這樣的人不在少數。逃離社會、遠離世俗、隱居山林的人愈發增多,人人忙於奔波、苦於生計,在巨大的壓力中,平衡着現實和夢想的交叉點。

人生,本應該是一場靜謐而內涵的修行,有人厭倦層出不窮的勾心鬥角。對於一些寒窗苦讀、考進名校的學生來講,他們追求的不只是物質上的滿足,更多的是精神的富有。當物質的充足無法匹配精神的高度時,他們便會試圖去尋找另一種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深層追求,這就是典型的“壯志難酬”。

北大天才王青松,與妻子遁入深山27年,後來怎樣了?

生而為人,終究要歸於平凡,王青松和張梅曾是他人眼中的模範夫妻,雖然他們想要遠離世俗,但為了孩子成長,最終還是向現實低頭,這是一種理智下的決定。無論何時何地,王青松和張梅都在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着自己的追求。如果是你,你敢想敢做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98 字。

轉載請註明: 北大天才王青松,與妻子遁入深山27年,後來怎樣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