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論古代的疆域的時候,許多人往往將疆域和勢力範圍以及領土的概況混淆。首先,領土是近代國際法後才形成的概況,也就是國家的法理主權範圍,基本是通過各種國際條約奠定的,如現在台灣問題還未真正解決,但是台灣是中國的領土,這是不可置疑的。而古代沒有領土這個説法,一塊土地丟了就丟了。不過我們可以用疆域和勢力範圍來區別,我們現在説的古代王朝的版圖,應該就是包括疆域和勢力範圍的。
所謂疆域,也就是一個政權行政範圍之內的土地,而勢力範圍一般是指國家沒有行政管理,但是駐紮了軍隊的地方,也可以包括附屬國等。當然,勢力範圍並不等於影響範圍,影響範圍是國家力量影響的區域,要大於勢力範圍。例如,美國的疆域基本是50州和在海外領地;而美國在琉球羣島等地都有軍事基地,這些就是勢力範圍。而美國的軍事威懾了全球,這是屬於影響範圍。
那麼根據這個標準,我們來説説中國古代的漢朝、唐朝、元朝、明朝和清朝到底有多大。
首先,來看看漢朝。漢朝的疆域,也就是行政區劃的範圍,也就是所謂的十三州,分別是幽州、冀州、幷州、兗州、司州、豫州、徐州、荊州、青州、揚州、涼州、益州、交州。當時的漢朝人也認為這一代屬於漢朝,其他則不是,例如《漢書·地理志》記載的範圍也就是十三州的範圍。
漢朝十三州
那麼西域地區呢?西域在西漢有30多個國家,東漢時期有50多個國家。這些小國在匈奴強盛時臣服於於匈奴,在漢朝強盛時臣服於漢朝。自從漢武帝時候,漢朝的軍事力量開始進入西域,到公元前60年設置了西域都護府,駐紮了一定的軍隊,甚至進行屯田。
唐朝和漢朝的疆域類似,但是又有區別。唐朝的疆域基本處於貞觀十道和開元十五道的範圍內,其疆域和漢朝是差不多的。但是,唐朝在西南和東北地區比漢朝要小,而西北地區比漢朝延伸得更遠。唐朝魏晉南北朝的基礎上,在西域東部設置了西州、西伊州和庭州,西域三州並非羈縻州,而是唐朝直接管轄的行政區,隸屬於隴右道。因此,西域東部的確是唐朝的疆域。
安西都護府和安西四鎮的情況和漢朝也有所不同。
當然,唐朝對西域的控制也不能説穩定,根據相關資料,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和突厥、吐蕃都是交替控制西域,尤其是690年之前,安西四鎮在唐朝和吐蕃之間反覆易手。直到692年之後,安西四鎮才牢牢被唐朝控制將近100年。790年之後,吐蕃又長期控制了安西四鎮。而當時兩國也沒有滅安西四鎮所在的國家,只是將之作為附屬國。因此,可以説安西四鎮之地也是勢力範圍。
關於唐朝的疆域,《舊唐書地理志》也有記載“
元朝的疆域範圍,主要是行省範圍之內。那麼當時的西藏、青海是疆域還是勢力範圍呢?1240年,蒙古軍隊進入了藏區,征服了吐蕃各族。在此後的涼州會盟中,藏區各大勢力正式被納入到蒙古版圖。蒙古不僅在藏區駐紮了軍隊,還對該地區進行了户口統計、劃定地界、確立税收。元朝建立後,設置總制院(後來改為宣政院)來直轄烏思藏,宣政院的領袖名義上是薩迦派首領帝師統領,實權掌握在院使手中。宣政院下又設立朵甘思(西康)、 朵思麻(在青海,又稱為吐蕃宜慰司)和烏思藏三個宣慰司。可見,元朝對藏區的管轄是比較鬆散的,但是由於有行政管轄,因而也算是疆域範圍。
元朝的勢力範圍主要是徵東行省、緬中行省、占城和徵東元帥府。徵東行省實際上就是高麗王朝,其行省長官就是高麗國王。而緬中行省是元朝征服緬甸後建立的土省,不久也廢除。兩省都在元朝的軍事力量介入下建立的,受到元朝的軍事控制,屬於元朝的勢力範圍。徵東元帥府位於黑龍江流域,這裏只有軍事力量存在,沒有行政管轄。而四大汗國早已脱離實際控制,連勢力範圍也不算了。
明朝的主要行政區的範圍就是兩京十三省,巔峯時期多一個交趾布政司。明朝的勢力範圍主要是奴兒干都司、關西七衞以及舊港宣慰司。明朝的沒有設置布政司的都司,也就類似於都護府,衞類似於都督府,只是軍事駐紮地點。奴兒干都司、關西七衞和舊港宣慰司都只存在很短暫,在永樂之後就放棄了。永樂之後的明朝勢力範圍也僅僅侷限於內地。另外,朝鮮也算是明朝勢力範圍之內。
明朝巔峯時期版圖:紅色為疆域,黃色為勢力範圍
至於藏區,緬甸六慰都只是明朝名義上的冊封,壓根沒有任何軍事威懾,更別説派遣軍隊駐紮,以及行政管轄了,這些地區談不上勢力範圍,更談不上疆域。《明史》記載的明朝巔峯時期的疆域為“
清朝的疆域,可以説是集大成者。首先,清朝就是從東北起家的,東北三將軍轄區不僅僅屬於疆域,而且是“龍興之地”;在內地設置了十八省,實行嚴格的行政管理,當然屬於疆域。
對於蒙古地區,設置了烏里雅蘇台將軍府等作為軍事控制機構,設置科布多、唐努烏梁海、庫倫辦事大臣作為行政管轄機構;在藏區,不僅駐紮了軍隊,還設置了西寧辦事大臣和駐藏大臣作為行政長官,還頒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