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戚易斌
日前,歐美同學會首個海歸創業中心——長三角海創中心在合肥落成,首屆“雙創”大賽同期啓動。作為擁有百年傳統、廣泛聯繫數百萬海內外留學人員的重要平台,歐美同學會以籌建海創中心為契機,在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舉起了一面旗幟。
百年變局,風起雲湧。近年來,各類留交會、創業周、雙創交流大會等招才引智平台不斷湧現。它們以留學人員為服務對象,整合社會資源,發揮市場作用,為助推海歸創新創業、報國圓夢開闢了新渠道,搭建了新舞台。
創新創業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之源,也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要發展、要進步,必須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掌握先進技術、具有國際視野和現代化理念的留學人才,勢必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鼓勵和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是歐美同學會近年來的工作重點之一,也是我國實施人才戰略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各地引才項目競相發力,規模浩大的海外留學人才歸國潮正澎湃而至。
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留學歸國人數年均增長率達到24%,2018年的留學歸國人數突破50萬人次。據統計,目前國家重點項目學科帶頭人中,逾七成是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企業中,80%由留學人員創辦和管理。在已歸國的留學人員當中,碩士以上學歷者,三分之一有創業的需求與願望。實踐證明,留學人員是科技創新的開拓者和創業大潮的重要推動者,為中國創新創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龐大的市場為歸國人才創業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國家對創新、人才的高度重視,也給了他們發展的信心。優惠的政府政策、活躍的經濟、在科教事業持續投入、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讓海外學子回國創新創業如魚得水。
觀察發現,今天的海歸創業明顯呈現出多領域、年輕化的特點。《2019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90後、尤其是95後新生代海歸正成為海歸就業創業的主力軍。同時,創業領域遠不限於高新技術領域,而是多點開花,越來越貼近公眾的衣食住行需求。養老、教育、醫療、旅遊……多樣化需求背後的可能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歸。準確瞭解國內消費趨勢,把握政策動態,已成為不少海歸創業之初要做的必備功課。
另外,留學生回國創業的聚焦點也發生了變化,創業地域向“新一線”以及二三線城市發展,而不再侷限於大城市。憑藉優渥的薪資、較低生活成本、不遜於一線城市的行業發展空間,這些“新一線城市”展示出了對人才的強大“磁鐵效應”。與此同時,也有更多海歸願意回到自己的家鄉就業創業。其中原因,既有中國傳統觀念中的故土情結,也是中國更多城市國際化發展進程加快的結果,海歸擁有了更大的選擇餘地。
更重要的是,與物質條件相比,新海歸更注重精神追求與價值實現。他們有着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意願,是全新的國際化人才羣體。他們將個人發展和祖國命運緊密相連,帶着創業創新的火種回到祖國大地,通過緊緊抓住國家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實現理想抱負,用一個個人生夢、事業夢,為實現中國夢注入源源動力。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之年,是脱貧攻堅收官之年。一直以來,留學歸國人員在脱貧攻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歐美同學會為例,這幾年已經組織百餘位教育、農業、科技等領域的優秀海歸人才奔赴扶貧一線。在甘肅、寧夏、貴州等地,他們深入幫扶困難羣眾,利用先進理念和豐富經驗,圍繞制約鄉村發展的短板出謀劃策,努力為鄉親們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致富路。
當前,中國正在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也在開啓海歸創業的黃金時代。疫情之下,百業艱難,但危機中總有新機。從線下到線上,從傳統制造到智能製造,從傳統基建到新基建,從傳統協同到現代協同……遍佈機遇的祖國厚土和蓬勃創新的發展環境,能夠讓青年的個人價值和理想抱負實現幾何級的增值爆發。
“海歸可以錯過一個時點,但不能錯過一個時期。”作為新時代中國創新創業的生力軍,將自身所長熔鑄在民族復興的偉大曆程中,海歸學子責無旁貸。廣大海歸人員應當珍惜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厚重的中國文化土壤和前所未有的發展窗口期,為自身發展拓展更大的“藍海”,也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共同繪製更美好新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