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家長,從不嘮叨孩子—大學生被嘮叨沒考上研究生而弒母的啓示

望子成龍是每位家長的願望。小學時輔導孩子作業到腦硬;中學時,為陪讀,不惜辭掉工作,做孩子的專職保姆;孩子考上大學家長應該滿意了吧?答案是否定的,家長還是不滿意,他們還有很多希望,希望孩子再考研讀博,希望孩子考上公務員,找個好工作……這種對孩子的“無限要求”,終會令孩子不堪重負,要麼“毀掉”自己,要麼“毀掉”家長!

近日,河北保定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判一宗故意殺案:23歲王某,因被母親嘮叨沒考上研究生,將親生母親殘忍殺害。(1月7日九派新聞)

智慧家長,從不嘮叨孩子—大學生被嘮叨沒考上研究生而弒母的啓示

案發前,王某系某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大四學生。2020年放寒假後,他因為疫情沒有回學校上學,在家撰寫畢業論文,因來來回回總是改,導致心情很是煩躁。

但其母親卻“不識趣”,因畢業找工作的事不斷嘮叨。

2020年5月13日,母親因找工作之事,又開始嘮叨王某,還埋怨其考研究生時沒好好複習,天天玩。

這不是母親第一次嘮叨,王某特別煩,特別生氣,就跟母親吵了幾句,然後回自己屋關上門看電影。

次日凌晨2點左右,母親上廁所回來,發現王某還在玩手機,又嘮叨説,這麼晚了還玩,晚上不睡覺,白天不起牀,一天天的光知道玩。

聽到這些話,王佳樂心裏的火突然就炸了,躺在牀上心裏越想越氣,特別恨母親,就有了殺死母親的邪念……

凌晨3時許,王某持管鉗來到母親的卧室,朝其頭部連續擊打數下,致其當場死亡……

1997年出生的王某, 因父親長期在外打工,從小家裏就其和母親兩個人生活。據王某父親稱,妻子從小對兒子特別寵愛,母子倆關係非常好,平時也沒有任何矛盾。那麼,是什麼讓即將大學畢業的王某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呢?

嘮叨,其母親一次又一次的嘮叨。

智慧家長,從不嘮叨孩子—大學生被嘮叨沒考上研究生而弒母的啓示

什麼是嘮叨?嘮叨就是一個人説話時不斷地重複,或圍繞一件事、一個道理翻來覆去地説差不多的話。

俗話説,“好話説三遍,雞狗不喜見。” 再好的話被過度重複,也會引發聽者的反感,讓聽者產生厭惡情緒,甚至與説者對立起來。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超限逆反”。這也就是説,對説話者來説,你想讓聽者做好一件事或明白一個道理,的確需要“説”,但凡事皆有度,過猶則不及。再好的話,説一遍或是兩遍就可以了,説多了,超過一定限度,就會適得其反,也就是説,想讓人“聽話”,嘮叨不是一個好辦法,教育孩子尤其如此。

但現實中,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嘮叨”卻是眾多父母的最重要手段。

“這個錯誤已經強調多少回了,你怎麼就不長記性呢?”

“這個道理我已經説過N遍了,你怎麼就是不明白呢?

有人在知乎上提問,最反感父母是什麼時候?最高讚的回答就是“父母的嘮叨。”但嘮叨教育效果如何?我想,各位家長應該都有切身體會。

被父母嘮叨慣了的孩子,一部分耳朵磨起老繭,失去了聽力,父母説什麼都會充耳不聞,都不會有絲毫反應,該什麼樣還是什麼樣,該幹嘛幹嘛——這樣消極反抗的孩子是“好的”。

另一部分逆反心理極強的孩子卻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和父母對着幹——你越説,我越不聽,你要我往東,我卻偏往西,你要我打狗,我卻偏去罵雞。

而這個時候,家長可能嘮叨得會更起勁:“這孩子,天天嘮叨還不聽,要是不嘮叨,還不反了天?”這就是家長喜好嘮叨的邏輯。

更有個別的孩子,因為從小到大都被圈在書屋裏,社會閲歷少,與人交往少,從小被溺愛,小時候沒有受過批評,因此心理往往不健康——心理脆弱,狹隘、偏執。隨着年齡增長,家長要求不斷增高,嘮叨不斷加強時,便可能產生極端想法,像本文前面案例中的王某一樣,做出極端的傻事來。

王某弒母案再次給我們家長敲響了警鐘:孩子必須要教育,但嘮叨不是教育,要想讓孩子聽話,父母必須將嘮叨扔進垃圾筐!

智慧家長,從不嘮叨孩子—大學生被嘮叨沒考上研究生而弒母的啓示

(作者:李玉柱,本文為 平湖一柱原創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2 字。

轉載請註明: 智慧家長,從不嘮叨孩子—大學生被嘮叨沒考上研究生而弒母的啓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