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拍出了我們心中的大學

《大學》拍出了我們心中的大學

  《大學》中的四位主人公。從上到下:剛考進清華的學生嚴韞洲,即將從清華畢業的博士生宋雲天,初到清華任教的歸國青年學者蔡崢和在清華執教數十載的教授錢易。
  出品方供圖

  孫虹、王靜和柯永權聯合執導的《大學》是一部主題鮮明、具有人文精神和探索意義的紀錄片。作為清華的畢業生,懷着對母校的熱愛,兩次觀影讓我感觸很深,鏡語傳遞的思緒與韻味讓我久久沉浸其中。

  影片圍繞4位清華人構置紀錄片的敍事文本:剛考進清華的學生嚴韞洲,在清華執教數十載的教授錢易,初到清華任教的歸國青年學者蔡崢以及即將從清華畢業的博士生宋雲天,即進清華、守清華、來清華、離清華。這幾位清華人在紀錄片的敍事線上構成了一個巧妙的邏輯閉環,也代表了清華人的多個層面,從而很好地映射出清華校園的整體構成,更寓示着一種生生不息的精神傳承。選擇這4位清華人也比較完整地構成了中國的社會剖面,從院士到青年教師,從高考生到農村基層選調生,從國內到海外,某種程度上,影片為當下中國刻錄了時代的印記。

  4位清華人分別代表了4種狀態:初入清華的新生嚴韞洲滿懷期待與憧憬;授業解惑的錢易態度謙遜但內心堅定;學成歸來的蔡崢秉持科學的精神與報效國家的初心;即將奔向社會的宋雲天在現實和理想中游移,最後篤定選擇投入基層。這4種狀態在紀錄片中傳遞着清華人的4種精神:奮鬥精神、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奉獻精神。

  每一個考入清華的學子,此前的求學時光自然是其奮鬥的人生篇章。嚴韞洲高考的目標就是清華,收到清華錄取通知書體會到的是奮鬥之後的喜悦,這讓我感同身受,那時心情真比過年都激動。講授生態環保課程的錢易教授,課堂上對生態文明的強調應和了這個時代的呼聲,傳遞着人文的思考,體現着清華人的人文精神。影片有一處記錄了她下課時的情景:緩緩的鏡頭跟搖她走向門口,鏡頭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大字處定住,錢老師從校訓牆下走過,而後慢慢出畫,音樂輕柔舒緩,悠悠動情。這時的錢老師背有點駝,但腳步很堅毅,此時觀眾內心真有説不出的感動。蔡崢的故事則體現出科學精神。影片拍攝他到美國莫納克亞山天文台觀測太空。登上天文台時正值黃昏,但此時對蔡崢來説更像沐浴着人生的朝陽,而他與校長關於人類文明燈塔的談話更傳遞着清華人不斷探索、永攀高峯的科學精神。宋雲天本可以留校任教,但他最後選擇到農村去,雖然可能會被説成趕時髦、鍍金,但青年學子真正把青春韶華投入基層,具備的正是一種奉獻精神。

  4位清華人的影像故事傳遞着清華人具有的精神特質:一是家國情懷,這是清華人非常明顯的特點,包括聞一多、朱自清等很多前輩都具有這種精神,國就是他們的家,家就是他們的國。錢易為學子授業解惑,蔡崢為國家的未來進行科學探索,都是家國情懷的投射。二是外圓內方的性格,清華人謙虛文雅,但內心堅定,雖然錢易微笑很隨和,宋雲天最初也曾有過猶豫,但觀眾都能感受到他們內心的執着。三是清華人的天賦使命感,清華人具有為國家、民族、學校擔當和奮鬥的使命感。最後,他們都踐行了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影片傳遞的這些信息都撥動着觀眾的心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影片雖以清華人為記錄對象,但立意深遠。“大學”非僅指清華,也不止於大學之實體,更是指每個人“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終身之學,更指“明德、至善”所謂社會之學,乃至國之大者之修身為天下之學。因而本片傳遞了知識分子對大學之思、對社會之思,傳遞了具有社會擔當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情懷。

  影片不僅有厚重的人文思考,在紀錄片的視聽本體方面也體現出不俗的追求。開始的鏡頭便體現了主創在影像方面的匠心:伴隨着童聲悠揚的校歌,遮罩緩緩升起,這既是敍事的開啓,也是黎明的開啓,智慧的開啓,人文的開啓……而後迎着晨曦,鏡頭進入校園,杏葉飄搖下落,後景是清華代表性建築二校門……如此講究的開頭也奠定了本片沉穩的敍事基調、平實的記錄手法,不時嵌入的一些詩意的空鏡段落,讓本片的敍事餘味悠長。

  影片以電影的方式記錄4位清華人的生活,但敍事之所以能吸引人,還在於主創對細節的抓取十分到位,比如嚴韞洲等通知時的焦急,等來通知時貌似沉靜但舉止間又滿溢而出的喜悦與自豪。83歲的錢易教授在101歲的許保玖教授面前,永遠是學生,鏡頭記錄着她的謙遜,也記錄着這對高齡師生的感人情誼。影片在記錄作為科學家的蔡崢為高倍天文望遠鏡奔走時,也捕捉了他的藝術專長,他帶着孩子彈吉他唱歌,情緒的延伸耐人回味。宋雲天回到老家,説着一口河南家鄉話跟家人互動,洋溢着生活的質感。還有最後離校搬紙箱時,他透過車窗望着校園,輔以漸離校門遠去的空鏡,那種留戀和不捨……這些細節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圍繞4個人記錄了大量細節,但無論是大結構還是細微處,影片的敍事都有合理的內在邏輯,銜接非常流暢。

  影片音樂的使用也比較講究,沒有滿鋪,卻很具感染力,不時結合空鏡使用,讓影片的鏡語充滿詩意。渲染情緒時,或渾厚,或個性化,既抒情又不喧賓奪主。空鏡的處理更是本片的亮點,除了用於轉場銜接以及抒情,也時常用在人物發言或敍事延伸中,比如校長致辭時,接入幾組雪花飄揚的清華校園景物,此情此景非常契合校長言説的內容,讓敍事鏡語雋永含蓄,感人至深。

  當然,影片如果進一步加大清華與整個社會改革和國家發展的互動勾連,更多跳出校園而增加校外的內容,增強歷史感,可能對觀眾的衝擊力會更大。清華人有温文爾雅的一面,也有堅強堅定、敢於鬥爭的一面,影片在後一方面的表現還可以加強。影片的前期策劃和後期宣發也可以做得更充分,比如應該前置宣發,讓這部優質紀錄片同更多觀眾見面。

  總之,這部影片讓我彷彿重新回到了校園。《大學》拍出了我們心中的大學,我們心中的清華。

  (作者為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55 字。

轉載請註明: 《大學》拍出了我們心中的大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