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1644年北京的陷落與滿清的入關,大明朝兩百餘年的歷史似乎即將劃上句號。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大明王朝居然又堅持了18年,直到1662年才徹底滅亡。
在這段被後世史學家稱為南明史的時期中,由於滿清的錯誤政策與無數忠臣義士的浴血奮戰,使得南明甚至有數次機會能夠翻盤。而在這些為了大明江山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忠臣義士中,有一位極其有戰略眼光的名將,他就是堵胤錫。01
堵胤錫其人
堵胤錫(1601年-1649年11月26日),又寫允錫,又名錫君,原名靈授,字仲緘,一字牧子,號牧遊,崇禎十年進士。
崇禎十二年四月,任南京户部主事。九月,任兑差分司之職,秉公辦事,革除陋規。崇禎十三年(1640年)正月,任北新鈔關分司之職,申明課則,革除積弊。這時淫雨連綿,米價昂貴,商船不至,他就出台免税招商辦法,不久商船就陸續到來。這年十二月,天災流行,百姓生活困苦,他特為減餐,停止宴會,不聽音樂,茹蔬食粥。同時,他賑濟災民;每人半升,隔日一次,共給米200石,賴以活者萬人。崇禎十四年,出任長沙知府。因率鄉兵平定蕭相宇之亂,殺賊魁,而以知兵聞名於世。隨後變舉廉卓人覲,賜宴禮部,奉旨加二級,命復任。不久,升武漢、黃兵備道。
若是在太平盛世,按照大明官場的一般情況,堵胤錫很可能繼續按部就班的升遷,或是升任地方督撫成為封疆大吏,或者入京榮升六部堂官。但由於他沒有在翰林院任職的經歷,不大可能入閣拜相。所以封疆大吏或六部堂官,也就是他仕途的終點。接下來便是熬熬資歷,告老還鄉去做一個鄉紳。最終如大部分士大夫一樣,平平淡淡的度過一生。但是當時的大明王朝,已經到風雨飄搖,搖搖欲墜的危機存亡之際。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外有滿清八旗的步步緊逼。正是這種亂世,使堵胤錫的人生髮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02
明末亂局與堵胤錫的奮鬥
崇禎十七年,剛升任兵備的堵胤錫因憂心國事,前往南京與史可法、袁繼鹹商議如何挽回危局,並委以長沙監軍的重任。但才返回長沙沒多久,便傳來崇禎帝自縊煤山,滿清入關的消息。
這年五月,福王即位於南都,次年改元弘光,任命胤錫為湖廣按察司副使,提督學政。此時大明朝所面對的形勢雖然已經異常兇險,但未嘗沒有搶救一下的機會。以事後諸葛亮的角度對當時的局勢進行復盤的話就會發現,雖然北京失陷,滿清入關。但是明朝並未完全喪失對中原地區的控制。而另一方面,滿清雖然獲得了吳三桂的降軍並佔據了華北,但是統治根基並不牢靠。李自成軍不僅因山海關與潼關之戰元氣大傷,在李自成戰死之後,更是失去了主心骨,成為一羣惶惶不可終日的流寇。
如果此時的明朝君臣能夠審時度勢,收編殘破不堪的李自成餘部,接濟華北的反清義軍,則進可以收復華北,退也足保江淮。在這時,明朝君臣卻對局勢產生了致命的誤判,嚴重低估了滿清的威脅,依舊將已經被打垮的大順軍視為頭號的對手,史可法甚至還寫信給多爾袞,做着郭子儀聯虜平寇的美夢。明朝君臣的短視,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後果。揚州、南京先後淪陷,史可法與弘光帝也先後被俘殉國。可以説是這對君臣為他們的誤判而付出了血的代價。
難道這時真的就沒有人看到收編農民軍共同對抗滿清的必要性嗎?有,這個人就是堵胤錫。早在巡撫湖廣之初,堵胤錫就敏鋭的看到滿清的威脅,提議收編農民軍共同對抗滿清。與當時的很多士大夫不同的是,堵胤錫並非一個只説不做之人,他有着極強的行動力。在南京陷落的次月,堵胤錫建立“君子營”,設科募士,他親自去觀察和了解當地青年的狀況,測驗其膽氣和力量,決定招募300人,分成10營,取越王勾踐君子六千之意,不叫兵丁,而稱為君子,以示尊重之意。
當年八月,堵胤錫升任僉都御史,被隆武帝委以巡撫湖廣的重任。當時李自成餘部在其侄李錦的率領下,擁眾30萬,自川陝來荊湘間,駐軍於澧州界上。使得隆武君臣十分驚慌。當時督師湖廣的何騰蛟甚至打算舉兵與李錦決一死戰。但堵胤錫確認為“國家新造,勢不能剿,應當招撫。事成乃吾國家之福,不成即吾畢命之日。”自告奮勇單槍匹馬前往李錦軍中,開誠慰諭,講明忠孝大義,慷慨激昂,主張聯合抗清,情意懇切,最終説服李錦全軍歸順大明,共同抵抗滿清。
隨後堵胤錫便以李錦部為主力,與清軍在湖廣展開了艱難的拉鋸戰。雖然初戰攻荊州而不下,但隨後便大敗清兵於草坪。永曆元年,清軍連陷長沙,常德,湖南局勢岌岌可危。堵胤錫再次臨危受命,督師出戰,血戰3日,大敗清兵。常德、辰州相繼克復。王進才復桃源,袁宗第復澧州,李錦等連拔荊門、宜城等州縣,軍聲復振。永曆二年四月,滿清試圖以王侯之封招降堵胤錫被嚴辭拒絕。八月,他率部克復衡州和湘潭。十一月,他再任兵部尚書,永曆帝賜印劍,令其總督軍務。可以説,此時的堵胤錫幾乎憑着一己之力,撐起了大明王朝在中南的戰局。
正當堵胤錫率領着其招安的李錦部在湖廣與清軍全力周旋之際,何騰蛟等人卻在忙着給他挖坑。何騰蛟此人對大順軍餘部李錦等人有很深的成見,反而更信任由自己所招募遊兵散勇所組成的官軍。作為督師湖廣的責任人,何騰蛟處處擠兑堵李錦等人,放任手下馬進忠等人與其內鬥。不僅如此,永曆二年,隨着降清的金聲桓、李成棟、陳友龍反正,滿清在長江以南的重要據點幾乎損失殆盡,局面一片大好。陳友龍部更是攻克武岡,寶慶,黎平,聲威大震。而此時何騰蛟卻舉措失當,何軍攻克全州,但無法攻克永州,為爭功,何騰蛟竟然指使郝永忠偷襲陳友龍,使恢復全湘功敗垂成。
有道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對手。明朝君臣的黨爭內鬥導致諸軍士卒疲乏,士氣低落。堵胤錫本人也因為連年征戰與調教明朝諸將之間的內鬥而積勞成疾,累得吐血。永曆三年,深知大限將至的堵胤錫寫了遺疏送給永曆帝,在遺疏中對於明朝諸將忙於內鬥不思進取的憤激之情溢於言表。隨後不久便鬱鬱而終。而何騰蛟早在之前就已經被滿清俘殺。隨着堵胤錫與何騰蛟的去世,永曆朝廷在中南的防線也就徹底崩潰,此後只能投靠孫可望,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直到徹底滅亡。03
結語
以堵胤錫的雄才大略,如果換一個時代,或許能夠有更多的作為,甚至能夠成為比肩虞允文的一代名臣。
圖片來源於《大明劫》
然而一個人的命運,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一個王朝的命運也不例外。當時的大明朝早已是積弊難反,即便是大敵當前,明朝君臣依舊黨爭不止,內鬥不息。實際上南明幾次翻盤的機會,比如金聲桓、李成棟反正;孫可望北伐;鄭成功北伐;張名振三入長江等等,從戰略上看,都是形勢一片大好,光復南疆也是唾手可得。然而每次都因為內鬥黨爭而功敗垂成。
如同紅樓夢中的賈府亡於內鬥一樣,當大明王朝的官僚士大夫開啓黨爭路線時,已經決定了大明王朝的結局,又豈是一兩位忠臣義士可以解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