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網10月26日訊針對疫情對企業與人才對新就業形態的直觀體驗與看法進行了調研,並結合平台大數據,近日,智聯招聘發佈《2020僱傭關係趨勢報告(三)——新格局下的新就業形態》。
企業復工第一困境——關鍵性崗位人員缺失
今年年初,雖大部分地區規定的節後復工、復產日期為2月10日,但人員流動受限、疫情反彈隱患等現實問題迭出,企業真正意義上的復工復產難以推進。智聯招聘調研數據顯示:47%的參與調查企業在今年3、4月實現員工返崗復工,16%的企業受阻嚴重,5月後才實現復工。截止9月17日,仍有9%的企業員工未完全到崗。
人手不足無疑成為企業面臨的最大痛點。調查顯示,超半數企業存在用工短缺、關鍵性崗位人員缺失問題,位居“復工困難榜單”首位。
企業“瘦身”增韌,僱傭行為趨向短期、項目制
在企業內部,疫情加速了由科層制向扁平化管理的改革,在人力資源短缺,資金吃緊的時期,企業開始把組織目標的工作進行科學歸類,找出哪些能夠外包,哪些需要內部精英團隊,讓相應的人承擔相應的工作。
根據智聯招聘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對疫情期間閒置員工的管理上,超半數企業選擇減薪或裁員,以節省人力成本。
企業一方面精簡員工,縮減部分傳統全職人員,另一方面,依託互聯網僱傭靈活用工人員,實現低成本、短期性人力資源調配。調查數據顯示,在後疫情時代的人力資源改革方面,49.8%的企業縮減全職員工隊伍、僅保留精英;實施內部轉崗調整、僱傭靈活就業人員的企業亦分別達到27.6%與24.6%。
“直播平台”以3倍增速領跑靈活就業
在對外的招聘方面,面對人手緊缺的燃眉之困,招聘全職員工已不是企業的唯一選擇。根據智聯招聘的調查結果顯示,有53.2%的企業選擇招聘兼職、臨時性員工,25.3%的企業借用其他企業的員工,另有少數企業運用AI技術實現人力成本替代。
在多種新型靈活就業的形式中,共享經濟、直播經濟、數字經濟的表現尤為亮眼。根據智聯招聘大數據顯示,在今年第二季度,‘直播平台’以347.8%的增速強勢領跑靈活就業招聘需求,知識服務、自媒體、生活配送分別增長75.6%、65.1%、35.4%,是人才招聘市場中珍貴的“晴朗”板塊。
中國勞動和社會科學保障研究院研究表明,我國總體上有1 億人從事靈活性的就業,其中有 7800 萬人是依託互聯網的新就業形態。
靈活用工多元發展,招聘需求顯著高於傳統就業
用工成本低、政策補貼好,使靈活用工形式的在企業端的認可度大幅提升。多重因素疊加下,智聯招聘平台的大數據顯示,靈活就業的總體招聘人數同比增長76.4%,而傳統就業的招聘人數同比下降13.8%。
靈活用工的形式也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日益形成以勞務派遣公司為主,以僱傭線下兼職、臨時性工作人員,通過互聯網平台社會化用工等方式為輔的用工形態。
近6成員工規劃第二職業職場單一從屬性被弱化
在企業招聘模式的轉變下,期待一個人持續穩定工作已不那麼現實。互聯網平台上不再是單一的傳統工作崗位,而是擁有多種可供求職者選擇的簡單零碎的任務。僱傭關係中的自主性吸引職場人在未來規劃中作出靈活性調整。如收入可觀,有66.5%的受訪者願意選擇放棄主業/全職工作。
對於未來自身的就業形態規劃中,57.3%的職場人計劃在主業之外發展“第二職業”,活用自身專長,3成受訪者願意投身靈活崗位,僅有12.7%的職場人選擇專注現有領域。
在當下的新就業形態中,一人多崗的現象湧現,從業者和工作崗位的關係不再緊密結合,單一的從屬關係逐漸被弱化。
職場焦慮的確催化了職場人對靈活就業認可度的提升,但大多職場人處於心動但仍在觀望的狀態。調查顯示,職業發展不穩定、工資收入不穩定、勞工保障的欠缺是職場人對於靈活就業三大顧慮。智聯平台的大數據顯示,2000元以下的薪酬職位數傳統就業僅為0.5%,而靈活就業整體則有2.6%,其中傳統靈活就業(兼職)更有5.7%,靈活就業崗位整體呈低薪化。加之相關法律法規還未健全,在靈活就業形態中,同工不同酬、工資低於法定標準、勞資糾紛等權益保障問題頻現,五險一金的覆蓋率顯著低於傳統就業。
半島全媒體記者孫貼靜
來源:半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