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最理想的教育,不是説教和灌輸,而是喚醒孩子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經典

當老師的,常常有這樣一個感受:同樣都是孩子,有的孩子學習非常自覺,非常主動,非常努力,成績也非常好。相反,有的孩子惰性太強,學習毫無主動性積極性可言,你要逼着他、壓着他,甚至是懲罰他。即便這樣,有的孩子還是沒有多大的變化,沒有多大的進步。

好多家長也同樣有這樣的感受,孩子太懶,你跟不上,不嘮叨,甚至是不打不罵,他就不學習。

為什麼孩子之間會有這樣大的差異?

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的心靈有沒有被喚醒,靈魂有沒有被喚醒。

最理想的教育,就是喚醒孩子。

這方面的例子實在太多。

《三字經》裏有這樣一句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子小的時候特別貪玩,受到母親的教育後,努力讀書,終於成為了一個偉人。

還有詩仙李白的例子。一位老婆婆的“只要功夫深,鐵桿磨成針”讓他很有感觸,從此刻苦用功,終於成為唐代大詩人。

孟母的斷機杼也好,老婆婆的一句話也罷,相同的地方就在於“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喚醒了孩子的靈魂,喚醒了孩子強大的生命力。

要喚醒孩子,就要喚醒他的責任意識。

有的孩子之所以不努力,不進取,整天抱着混日子的態度。關鍵是沒有責任意識。

梁啓超先生説,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梁啓超先生的一生,鞠躬盡瘁,著述等身,真正做到了負責任,盡責任。

因此,我們要喚醒孩子的責任意識,對自己,對家庭,對國家,對社會,一旦有了責任意識,就會負責任,就會盡責任。

要喚醒孩子,就要喚醒他的奮鬥意識。

聞一多先生在昆明的時候,生活清苦,但是他卻能夠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就在於他的責任意識和奮鬥意識。

一個人有了責任意識,就會有奮鬥意識。不用你催促他、逼迫他,他就會自覺自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且會勤奮刻苦,孜孜不倦。

用什麼方法喚醒孩子?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有的人喜歡説教,有的人喜歡批評,有的人喜歡懲罰。但是這些方法往往收效不大,很不理想。

我們讀讀“孟母斷杼”“鐵杵磨針”的故事就會發現,孟子之所以能夠發奮苦讀,並不是説教、強迫、壓制的結果,而是充滿智慧和藝術的教育方法喚醒了他們的靈魂。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把教育方法分為三個層次:

最低級的就是強化訓練,和訓練動物一樣。

較高一級的是教育和紀律。

最高層次的是存在之交流。

也就是説,最理想的教育不是強制性的説教和灌輸,而是運用充滿智慧和藝術性的溝通和交流,喚醒孩子的心靈,喚醒孩子的靈魂,喚醒孩子內在的生長力,激發孩子對人生、對求知、對社會的責任感,讓他們靈魂的種子自己長出來,這樣的靈魂和生命,才有堅韌的質感和強大的內在力量。

這樣的孩子,現在讀書,將來工作,終其一生,也都會負責任、盡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