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論 | 教會孩子正確與電子產品相處

讀者來論 | 教會孩子正確與電子產品相處

今年寒假期間,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受到很多家長關注。為了保護學生視力,讓學生在學校專心學習,防止沉迷網絡和遊戲,教育部要求原則上不得將手機帶入校園。確有將手機帶入校園的,須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後將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

在我們學校,五年前就已經開始這麼做了。偶爾,有同學違反了學校規定,我們也都能正確處置。比起對一隻手機的管理,我們更需要理解的是教育部出台這個文件的初衷。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點我的觀察:讓孩子近視的其實不是手機,也不是pad、電腦。在這些電子產品出現之前,世界上就不缺近視。只是它們的出現和讀書、寫作業時間的增加,疊加了一定影響而已。在我看來,與造成許多學生成績不夠優秀的原因一樣,讓孩子近視的主要原因,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缺乏足夠自律。

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説,按照時間計算,在校使用手機時間並不長。如果一個學生在學校管不住手機,在家裏的情況會更糟糕。再者,就算中小學階段可以讓老師、家長一起幫忙管住手機,那麼進入大學後呢?再之後進入社會呢?每年,大學裏都有一些沉迷於遊戲最後畢不了業的學生,也有工作後依然一有空閒就鑽進房間打遊戲的成年人……

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我們的教育真正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成長習慣,幫助孩子培養足夠的自律、自制力,這才是根本。

在中學階段,坦率説,除了具體的考試分數高低,學生之間的差異並不是很大。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可能會拉開。為什麼有的人可以發展得更好?從教育規律來看,個人在自我約束和閒暇時間方面的管理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管理好了,手機不僅不是視力下降、沉迷網絡遊戲的“罪魁禍首”,還可以成為良好的學習工具。手機的最大優勢就是便攜,最擅長的事情是幫助我們利用碎片時間。説實話,我自己近幾年多數的文章,包括這一篇,都是在手機上利用碎片時間,列出提綱、蒐集觀點,多次審視、修改,最後才去電腦上打印成文的。把鬧鐘、日曆、運動管理App放到手機屏幕的最顯著位置,把備忘錄使用成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這就是我們與手機的相處方式。5G時代來了,學會與電子產品正確相處應該是一個合格公民的必備素養,高效利用信息技術學習、工作和生活,是個人成長和獲得成就的關鍵能力。

説得更直白一點,對孩子而言,不帶手機並不能改變他們作業拖拉的習慣,也並不能保證上課就一定會認真聽講。我們常説:“優秀是一種習慣。”優秀是什麼?其實就是自律,管住自己。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能否成功,自制力的影響是智力的兩倍還多。學會自律,就是要把我們成長的大目標,分解為每日、每次、每堂課的小目標,把認真聽課、認真寫作業、積極參加活動這些階段性、持續性的任務一個一個、一天一天努力完成。

自律,直接指向我們學校教育的初衷:認真上好每堂課,每天堅持鍛鍊,持續探究問題,聚焦個人興趣特長,思辨學習……每時每刻都提醒自己並約束自己,努力去做那些公認的、積極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而不讓時間無謂浪費。比起知識,這應該是當前的教育教給孩子的更加重要“生存技能”。



  作者:   何美龍(作者為上海市閔行中學校長)

  組稿編輯:王星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36 字。

轉載請註明: 讀者來論 | 教會孩子正確與電子產品相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