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傳統學科類培訓降温,少兒藝術類培訓越發火熱。從聲樂到舞蹈、從器樂到書畫……相關考級測評和比賽參演五花八門,而“初賽費用三百到六百”“介紹一個學生返您60元”之類營銷話術,更讓人大跌眼鏡。
在一些人的操弄下,所謂的考證評級似乎既無門檻亦無標準,只要有固定場地和資質證明即可得到授權,“只要不是明顯很差”都可通過,還有的明碼標價甚至可以討價還價,“原則是返百分之十”“具體收多少可以再討論”。整個流程走下來,只給人滿滿的“生意”之感。而數百上千元一次的報名費,一輪一輪考下來,無論財力還是精力,對孩子和家長都是沉重負擔。
藝培美育為何成了圈套?和大大小小的“野雞”評級組織脱不了干係。隨便拉個“國字頭”“洋品牌”大旗,印製些看似精美的證書,邀請幾個水平存疑的評委,便大搖大擺支起攤子收錢。而各種培訓機構明知所謂“考級”多是忽悠,依然慫恿孩子參與,無非是撈得幾塊獎牌給自己背書,或從中謀取分成。加之一些家長或是缺乏足夠辨別能力,或是出於“錢不能白花”的功利考量,既然吹拉彈唱沒有試卷,怎麼也得考個證、捧個獎。於是半是被動半是糊塗地,成了“山寨考級”爭奪的“韭菜”。
對上述問題,相關部門一直在整治。文旅部曾專門發佈規定,對藝術考級的審批行為、備案制度、考官審核等作出要求。每隔一段時間,民政部也會公佈一批非法社會組織名單。今年5月,民政部、網信辦、工信部依法關停了某非法考級機構的網站及新媒體賬號,並清除關聯網頁。但就市場現狀來看,治理力度還得再加碼、頻次還得再增加,才能有效遏制亂象。
當然最根本的是,廣大學生和家長要擦亮眼睛,遠離畸形的美育價值觀。藝術學習並非不能考試,但當考級發證成了目的和意義,當證書厚度的比拼超越了孩子的興趣養成,就得不償失乃至南轅北轍了。
美育是審美教育,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一次兒童畫展上,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個洞,大人們好奇地問,這是不是一幅破損的作品。小朋友説,這是進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幫助孩子們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讓他們擁有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豐富的心靈,才不負美育之“美”。